正文

上海高校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2021年10月11日 13:55:26 来源: 文汇报

  在上海音乐学院,改造后的垃圾集中投放厢房变身“旧料别院”,与校园绿化融为一体。

  原本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房,摇身一变成为校园中的网红打卡点;校园里的高科技设备,让师生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来兑换积分并微信提现……新学年,沪上高校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垃圾分类成高校师生“好习惯”。

  上海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市高校100%达到了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与2019年相比,相关评分有大幅上升。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有两年,垃圾分类如何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沪上高校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志愿服务等,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的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双提升。

  垃圾分类成新生入学“必修课”

  如今,上海高校均已将垃圾分类纳入新生入学的“必修课”,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校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同步寄送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内容。开学后,各高校的大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机构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垃圾分类意识。

  复旦大学的新生大礼包中就有一份《复旦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公约》。在入学教育环节,学校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录制垃圾分类专题视频、举办垃圾分类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强化广大新生的分类意识,学校还在入学考试中加入垃圾分类测试题。

  同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公共通识选修课,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团队讲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还从社会治理角度,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下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

  上海建桥学院不仅将垃圾分类编入新生报到手册,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还将垃圾分类纳入课程体系。2020年起,垃圾分类被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大一新生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一讲就是垃圾分类专题。

  智能化设施改造,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沪上高校有半数以上在暑假期间对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智能化垃圾分类设施改造,提升校园垃圾分类效率。

  上海交通大学新建四分类垃圾厢房;复旦大学添置智能垃圾箱、次氯酸消毒除臭设备;同济大学建造了新的垃圾分类一体式压缩站;华东政法大学安装湿垃圾减量处理装置、垃圾压缩机、雨污水分流等设施。

  同济大学还通过“互联网+”的全新手段,实现可回收垃圾的减量化、规范化、数据化。师生可以把适宜循环利用的废弃物用来兑换积分,也可以投放废电池、过期药物等有害垃圾。目前,校园中33台回收机,每年垃圾回收量超过820吨,全校师生每年通过积分到账、微信提现的方式结算金额达82万余元。

  多场景实践育人,全方位打造“绿色校园”

  高校的每一处场景都是思想的传递,也都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在上音校园里,改造后的垃圾集中投放厢房变身“旧料别院”,配上休憩座椅,与校园绿化融为一体。湿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处理,让这里闻不到一丝异味。今年以来汾阳路校区产生的湿垃圾已实现“零清运”。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接受采访时说:“校园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是思想的传递和文化的表达。垃圾分类减量是全方位打造‘绿色校园’的重要举措。”

  据悉,上海63所高校112个校区的垃圾分类已实现第三方测评全覆盖,相关部门每季度、每半年对所有高校开展综合评审,并向全市公布测评和评审情况。今年秋季学期正式上线的“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还整合了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时数据,各高校每月的垃圾分类情况一目了然,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和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记者 储舒婷)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23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