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文化为何没有断流?这些大咖共话“编史修志”

2021年10月24日 09:22:1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24日电(郭敬丹、肖春燕)是什么使中国文化没有断流?近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建党百年与史志文化”论坛上,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抛出主题:“中华史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史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举办这次学术论坛,就是为了回顾历史、探索未来,促进史志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推究方志的源头,可从‘河图’‘洛书’说起。”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章其祥提出,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地方志的萌芽,秦汉后逐步发展和充实,到宋代体制已臻完备。

  丰富的地方志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副院长吴静说,地方志就是记载一方水土之上人和事的生活实录,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开发价值。

  “嘉定、青浦、松江、奉贤与南汇五座正在着力建设的新城,就历史而言都是底蕴深厚的老城,各自承载着上海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代表上海地区不同的文化侧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谈及“要在五城建设中重视梳理上海文脉”时提出,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地方的历史文脉,包括历史遗址、遗迹,需要大力发掘、梳理、研究与弘扬,使这些资源成为上海文化地图中心的亮点。

  “史志文化完整记录着上海城市发展的红色记忆,为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供借鉴,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支撑。”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说,百年以来,我们党不懈奋斗、积极进取,铸就的精神谱系,在上海史志文化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和生动的阐释。

  史志文化代代相传,具有旺盛生命力。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志书不但有存史功能,而且有育人、资政作用,读志、用志,重视发挥史志作用,应是党员干部和广大市民的“必修课”。

  “建党百年与史志文化”论坛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和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协文史专委会、复旦大学、上海市委党校指导,《上海地方志》《上海滩》编辑部支持。

  据介绍,上海市的二轮志书,总计218部,约1.8亿字,全面记录了1978年以来上海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完整展现了上海的改革开放史。近年来,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印的《上海通志》《上海六千年》及“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等,受到读者欢迎。

  同步举行的2021年地方志理论研讨会上,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谈到,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广泛开展的首轮和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实践经验,开展第三轮修志工作组织管理、编纂模式、编修体例等前期研究,是当前地方志工作的重心。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复旦大学共同成立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举办六届全国性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

  据悉,今年研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地方志系统、高校、科研院所的征文50余篇,其中30多篇经专家盲审入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以《王昶与青浦方志文化》为题分享课题研究成果;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提出,要重视对志书的开发利用,编纂以志书为基础的普及性、趣味性通俗读物;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说,地方志是巨大的地情资源宝库,推动方志文化传播,首要的是要生产出好的产品,让史志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26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