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拆落地重建开工!2110户居民四年后回搬优质新房

2021年12月23日 08:58:17 来源: 文汇报

昨天,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拆除重建项目正式开工。记者 叶辰亮摄

  平顺路场中路,一早,数台打桩机一字排开,机声隆隆中,不少居民面带喜色远远围观。四年后,2110户居民将回搬这里,住上带着电梯的新房。昨天,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拆除重建项目正式开工。作为全市户数规模最大、改造难度最高、情况最复杂的旧住房拆除重建成套改造项目之一,这里拆去了30多幢老旧住房,将新建17幢8-19层的电梯住宅房。同时将配建2层地下车库,近1700个车位,嵌入新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体育中心以及拥有164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等配套设施。

  一户一策调整设计方案,配齐社区功能设施

  “就等四年,再搬回来就完全不一样了!” 65岁的彭一小区居民陈银在彭浦新村住了大半辈子,听闻开工,一早就踮着脚来看,喜不自胜,“心里高兴啊!等不及啦!”今年9月,陈老伯一家搬离小区,在外租房过渡,但租也租在附近,“最好看着房子一点点造起来”。

  老百姓有多期待,从某种程度就印证了有多么不容易。特别是房型设计。彭一小区原始房型多达282种,最小的面积仅为7.2平方米,且多数不成套。改造不仅要为每户配齐独立厨卫,还要兼顾户型、面积、朝向、采光等因素。静安区房管局牵头,会同区规划资源局、彭浦新村街道、北方集团、设计单位等反复沟通,历时近一年,修改20余稿、讨论40余次,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程征询居民意见,尽可能按居民意愿修改微调,千方百计为居民增加实际居住面积,终于敲定方案。

  加上改造后,释放出的公共空间全部用以配齐民生设施,一个社区就有了完整生活服务功能,极大提升了居住舒适度。特别是,此前租赁房的居民拿到新房卡后,可按公有房屋出售政策买下新房产权。

  多种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做实民生获得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最初的一批入住者,是戴着大红花、在敲锣打鼓声中入住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历经60多年风雨,当年令人羡慕的新公房如今则面临着厨卫合用、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屋顶漏水等问题,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

  自2005年起,在区委及相关部门支持下,彭浦新村街道把推动旧住房成套改造作为重点工作,已先后完成彭五、彭七及彭三小区一至四期的改造,共改造房屋62幢,改造面积94292平方米,受益居民2797户,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再到小区整体改造。

  特别是今年以来,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始终坚持把推进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作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作为为民办实事、改善民生的重要答卷,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出了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径。

  去年10月,租赁房和产权房签约率均破99%,签约首周项目即生效。这一旧改项目刷新了最大改造体量、最多改造户数、最难改造项目、最高生效比例、最快生效速度等全市多项旧住房成套改造纪录。今年9月1日起,居民集中搬迁,截至目前小区已全部平地。

  保留文脉,10多棵同龄大树继续见证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旧住房拆落地重建,整个小区都将焕然一新,但彭一小区的历史记忆将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譬如,小区内原有的外宾接待室和若干树木都将复原。

  作为上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彭一小区内有一个外宾接待室,接待过40多个国家共630批次外宾参观访问,曾是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老百姓生活的一个窗口。此次改造,社区文化中心内将规划建设彭浦新村村史馆,除了复原外宾接待室外,还将展现彭浦工业区蜕变、彭浦新村发展历程、非成套旧住房改造等,成为居民怀念过往生活、外界了解上海工人新村变迁的一个新窗口。彭浦新村街道开展老物件征集,目前已征集到超百件,将在村史馆内展示。

  此外,为落实好“林长制”试点工作,彭浦新村街道对彭一小区内的绿植树木进行了妥善处理,和小区同龄的银杏、香樟等10多棵大树目前移栽至他处,这些树木陪伴着不少居民从出生到成家到老去,新房造好后它们也将回栽小区内,继续见证新工人新村的幸福生活。(记者 顾一琼)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88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