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广收博蓄,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奠基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石氏伤科广收博蓄,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奠基

2023-07-21 17:12:18 来源:新华网

  石氏伤科将“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整体观念运用于骨伤治疗,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把握骨伤疾患病理机制,在上海乃至全国中医骨伤科流派中独占鳌头,影响广泛。

  2007年,石氏伤科入选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后,项目保护单位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为第二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长期临床实践与历史积淀中,石氏伤科形成了囊括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科学研究等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展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

  在理论上,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在诊治上,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须辨脏腑气血;陈伤劳损,审因度势。现代骨伤科病种以中老年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为主,石氏指出该病种病在筋骨,与肝肾密切相关。同时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不仅重视骨,也强调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在关节中的作用。

  在手法上,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以“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为用。整理研究出治疗颈椎病的仰卧拉拔伸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麻醉下神经根粘连手法松解技术和单穴深刺电针技术、治疗肩周炎的肩关节粘连手法松解技术等各种治疗技术。

  在用药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牛蒡子汤、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并根据上述处方制成芪骨胶囊、抗骨质增生合剂、养血软坚胶囊、逐痰通络汤、椎脉回春汤等制剂。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宕,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

  石氏伤科肇始于石兰亭。他身怀武艺,更擅医道,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在上海新新街开设诊所,悬壶济世。

  奠基于石晓山。他自幼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致力于从一般理论书籍及各科专著中,寻一贯之理用于伤科。擅长伤科内治,每起沉疴,形成了石氏伤科一大特色,誉满沪上。

  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石筱山主张“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强调理伤宜气血兼顾,以气为主;石幼山曾求学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又受教于张杏荪,提出“理伤从痰取治”等观点,晚年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伤科学分册编委,著作等身。

  拓展于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等第四、第五代传人。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石氏伤科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江南伤科的一大流派、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至今已传至第六代。

  石仰山为弟子演示理筋手法

  石氏伤科聚焦骨伤诊疗,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极具传统文化价值;其系统性研究提升了中医骨伤科的学术内涵,奠定了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科的整体组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印玉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讨论

  新时代下,石氏伤科临床疗效确切,服务方式灵活,用药相对安全,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大有可为。作为适宜性技术,石氏伤科疗法在基层推广应用中发挥着巨大潜力,让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当代诊疗实践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厚植医家涵养,造福广大人民。

[责任编辑: 沈梅]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