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探索社企共建新路径 服务企业群众零距离
新华网上海8月24日电(记者 吴霞)外滩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如今,外滩的故事正在向南焕发新生。站在位于南外滩的上海绿地外滩中心51楼向外眺望,海通证券、汇添富基金、中国人保等金融巨头的招牌尽收眼底。这片旧改地块释放的宝贵空间,正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关键载体。随着大批与其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金融机构入驻发展,“如何做好社区社企共建治理”“如何以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成为所在辖区政府面对的新课题。在近日黄浦区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来自小东门街道、外滩街道和淮海中路街道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他们的探索之路。
“小东门”要变“东大门”

工作日的早晨,位于外滩以南的小南门地铁站出口的“金融直通车”首班车发车,接驳从地铁站前往南外滩的各金融机构工作的白领,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南外滩集聚了太保集团、东方证券、黄金交易所、汇添富基金等10余家总部企业,职工总数超过3万人。然而,该区域附近仅有9号线小南门地铁站一个轨交站点,距离各大商务楼宇步行还有15分钟到20分钟路程。由于周边公交线路无法直达,白领们不得不选择走路、共享单车或乘坐非法运营车辆,在街道对楼宇企业走访调研时,不少白领反映:“遇到风雨天,到达办公室时狼狈不堪。”今年1月,“南外滩金融直通车”正式开通,受到辖区内3万多白领欢迎。后来,在海通证券入驻董家渡金融城后,街道在原有3辆短驳车基础上增设1辆,进一步优化了站点和路线。街道负责人介绍,服务白领与企业的做法是:凝聚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合力,链接更为广阔的公共服务资源。
“今年,我们抓住南外滩地区扩容增能的重大机遇,围绕将小东门建设成为黄浦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城区形象‘东大门’的目标任务,形成打造‘南外滩金融社区’的街道定位,全面推动小东门地区高质量发展。”小东门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沈彬说。
社区基金会探索“治理+公益”新路径
在外滩街道,刚刚诞生了一家没有政府资金投入的社区基金会。外滩街道依托党建、营商、自治共治等多元治理成果,集聚企业和社区爱心人士资源,成立外滩社区基金会,探索“治理+公益”新路径,募集到200万元原始开办基金。
外滩街道办事处主任潘燕兵介绍,外滩社区基金会将发布首期4个项目,包括“脑健康(认知症)”“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云南对口援建·教育信息系统建设”“流浪猫扰民治理及爱心领养”等。下一步,将在搭建平台、项目发布等方面为社会各界公益力量创造条件。

外滩街道,坐拥外滩与南京路两大地标,商业商务人群集聚。南京路上的恒基名人商场附近人流车流量巨大:中午时段,快递、外卖高峰等导致的停放乱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安全,商场物业也很苦恼。街道居委与商场物业协调,最终在商场周边辟出一块空间作为非机动车停放区域,有效疏解停车难题。“加大社区与企业、商家互动与链接,引导企业参与社区治理路径,增强企业与社区黏性。”外滩街道办事处主任潘燕兵说。
发挥“双核”优势 发展活力商圈

淮海中路街道区域内有35幢商务楼宇,其中亿元楼16幢,集聚3000余家企业,外资企业1041家。2022年,进口总额约461亿元,占黄浦区进口总额近47%,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繁荣,旗舰店、概念店等聚集。
活力商圈的白领需要什么?街道打造“活力淮海”楼宇运动、楼宇文化、楼宇健康等特色品牌活动,帮助楼宇白领拓宽朋友圈、社交圈,打造多元、开放、包容的年轻国际化社区。自2020年起,“活力淮海”为辖区内3600余家企业、35幢商务楼宇、近8万名白领带来了全新的运动体验,今年“活力淮海”充分利用流量经济效应,与顶级IP“灌篮高手”开展梦幻联动,在新天地时尚搭建主题快闪球场,以主题赛事落地商业体实现“聚人气、拓流量、促消费、增效益”。
“今年以来,淮海中路街道持续发挥淮海中路新天地地区‘双核’优势、‘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集聚效应,加强政企合作,扩大社会参与,构建多元治理格局,不断增强街区治理效能与经济发展能级。”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康永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