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儿科学:直面妈妈肚子里的“病人”-新华网
2023 10/26 09:14:11
来源:新华网

宫内儿科学:直面妈妈肚子里的“病人”

字体:

  新华网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龚雯)24日,一位活泼好动的小男孩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复查,他叫芯宝(化名),5年前,他在妈妈肚子里接受了“人生中第一次手术”。

  这台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不仅改变了芯宝的人生,也让宫内儿科学帮助更多家庭孕育新生命、带来新希望。

图片说明:10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儿心血管专家孙锟为5岁的芯宝检查身体。新华社记者 龚雯 摄

  曾为芯宝动手术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儿心血管专家孙锟抱起芯宝上床检查时忍不住笑着说:“小朋友又沉了嘛。”经心脏彩超提示,芯宝的主动脉没有压差,轻微反流,肺动脉瓣没有反流。

  芯宝的妈妈周女士说:“由于大宝没有先心病,所以怀二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在大排畸产检中被医生告知情况严重,当时很焦虑,转院至新华医院,希望尽一切努力保住这个孩子。”

  回想起5年前的手术,孙锟感慨说:“是母爱的伟大和坚持给予了医生信心,让我们在像鹌鹑蛋大小的心脏上做手术,扭转了胎儿原本渺茫的生存机会。”

  芯宝出生时体重3980克。如今芯宝5岁了,身体状态良好,身高120厘米、体重24公斤。经团队评估,今年9月,芯宝又进行了一次主动脉瓣狭窄的根治手术,使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取得了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患儿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先心病的治疗已经向两头延伸,向前步入胎儿期,向后延续到老年。

  据了解,宫内心脏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有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患儿的主动脉血流,促进左心室的发育,为出生后建立双心室循环创造机会,明显改善预后。

  不过,孙锟也表示,宫内心脏介入治疗需满足严格的手术指征,并不适合所有胎儿,开展手术前尤其要评估三点:能否救命、可否促进胎儿心室发育、是否可以让胎儿在出生后得到更好的治疗结果,即为胎儿出生后多争取一个心室,使两个心室都能用。相应地,可以在新生儿期治疗的,不要提前到宫内;可以让孩子长大一点再做的,就不要提前到新生儿期。

  目前,在新华医院的宫内儿科疾病诊治中心,医生可以对源于宫内的先天性疾病进行诊断、干预治疗,以及出生后的长期关注及随访。在专业团队综合干预下,孕中期流产的比例下降50%以上。

  “儿科医生守护的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人群。”孙锟说,不仅要做好“往前走一步”,让儿科与产科一起关心胎儿,也要做好“往后走一步”,让儿科能与成人学科联手,关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目前,在新华医院全生命周期病房,儿科与成人学科团队整建制的合作模式已初步形成,儿心脏团队与成人心血管团队也启动了一系列临床治疗与临床研究的合作。

【纠错】 【责任编辑:罗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