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30日电(记者 王默玲)推开窗便能看见上海首家茑屋书店,下个楼便是一众热门潮流店铺,走两步就能到达“最出片”的海军俱乐部游泳池……在上海人气颇高的网红地标“上生·新所”里,一栋总面积达6500多平方米的建筑,没有用作办公,亦没有入驻商业,这一“肉眼可见寸土寸金”的地块,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将它打造成了一栋公寓,服务的对象——人才。
“我们就是要把最好的地段、最实惠的价格给到最需要的人才。”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郝鹏说,“相比于‘热钱’‘快钱’,我们选择‘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将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更长久的推动作用。”
一块“网红地”长出“人才楼”,乍一听“意料之外”,细一想“情理之中”,取舍之间考验着一个街镇的远见与决心。
“旧底板”作“新文章”
“网红地”不是生而有之。
“上生·新所”在百年之前曾是外籍侨民的聚会之所,后来又成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厂房,经过对工业旧址“修旧如旧”的细腻手法、“二次开发”的业态注入,城市更新后的“上生·新所”,成为了集商业、办公、休闲、文化、社区服务等功能于一隅的无围墙“城市会客厅”。
“不止人才公寓的6500平方米,更不止‘上生·新所’。近年来,新华路街道通过城市更新,整整释放出了80万平方米的商办新空间,为中心城区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大片丰饶腹地。”郝鹏说。
在发展较为成熟、新建用地十分有限的中心城区,相比于“平地起高楼”,“存量求新生”则更为繁琐而复杂。
位于凯旋路上的IM Shanghai长宁国际,向上看是垂直的商业办公空间,横向看一批新业态、新时尚、新零售的商户正在沿街生长,向下看下沉式广场的“环形山谷”则用绿意打造一片休憩之地。
环顾四周,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座热气腾腾的炼钢工厂。而数十年前,作为上海三大工业污染区之一的新华,辖区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工厂和烟囱,如今被贴上“人文”“宜居”“优雅”“活力”标签的新华路街道,就是在这样一块“底子”上破土新生的。
有意思的是,细观板块发展历史的两端,冥冥中有着一种“呼应感”:曾经的国营大钢厂,既创造着中国钢铁行业诸多工艺“第一次”的突破,又是工人们和周边居民吃饭、洗澡密集活动的“城中城”;如今的新空间里,超甲级写字楼成功吸引了诸多行业龙头及区域性总部企业入驻,楼下的城市界面则打破办公文化与商业间的隔阂,烟火气、咖啡香并存,成为白领和周边居民办公与生活相融的“中央活动区”。
环境更优了、业态更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内核始终如一——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街区与企业“气味相投”
一家企业选择落在哪里,很需要些“气味相投”的双向吸引。
今年6月,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前夕,焕新升级后的上海影城,以纯白色的外观亮相于新华路番禺路路口。原先门口的高台阶、停车场不见了,影城内、广场上、街道旁,空间贯通呼应。上海影城用一种更轻盈、更交互的姿态,融入到街区的氛围中。
“30年前,刚刚落成的上海影城迎来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新华路上的文化地标;30年后,全新亮相的上海影城,用升级的体验、丰富的业态,让街区的电影氛围更加浓厚。”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运说,“某种意义上,我们跟街区是一种共生共建的关系,人文街区滋养文化企业,企业魅力又能助力街区打造。”
人文历史底蕴与营商服务体系相融,有故事、有温度、有灵气的街区,也正吸引着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和数字经济企业集群入驻,而这些企业也让原本产出“工业产品”的地块成为了不断涌现“创意作品”的泉眼。
“你看这是我们为各大国际品牌定制设计的文创产品。”上海寅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祁琪说,“对于我们这样一家文化创意类企业来说,驻扎在新华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这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有着完善的办公配套,又有着令创意人才心向往之的时尚活力,还有着产业集群企业交流间存在的合作机遇。”
街区气质与企业气质“一拍即合”下,新华路街道目前共厚植企业3800多家,其中重点企业200余家。在时尚创意产业、在线新经济、总部经济等领域,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软实力”要靠“硬功夫”
“营商环境仅有高级华丽的硬件,不一定能开出多姿多彩的花,有时候贴心的软性服务能创造更多价值。”街道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说实话,当初我们根本没考虑过把企业落在新华,总觉得这里会很‘贵’。”祁琪坦言。
“但就在我们犹犹豫豫的一年多时间里,新华路街道一直紧密跟进,讲政策、说优势、强信心,还忙前忙后帮我们拿到比较好的租约条件。”祁琪说,“‘从未想过’到‘十分心动’再到‘坚定选择’,街道的关心也让我安心。如今企业越来越好的发展也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很对。”
新华路街道负责营商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营商绝不是“说好话、哄进来”就完成了,“我们还要给每家企业一个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用心用情呵护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不止“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如今,作为商务部“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街道,新华路街道正在开始新一轮“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升级版规划,探索将营商环境建设融入城市配套设施中,建立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华宜业样本。
人才公寓楼下就是党群服务站,修身书屋、自习空间、人才驿站、微展厅、公益角、暖心小屋、议事厅、舞蹈房等一应俱全;“午间一小时”、晚间健身专场、周末手工专场、医疗义诊配送、白领交友活动等丰富多彩……“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圈圈精彩,工作生活在这里获得感十足。”白领方琼感触颇深。
服务企业归根到底是服务人。不把人的价值困于一方办公桌椅,用优质的社区生活圈软性包裹,兼顾工作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硬功夫”正在打造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如此看来,把“人才楼”种进“网红地”,既合情、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