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大化”到“最优解”:上海徐汇“梧桐树下”推动“街区治理力工程”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李荣)突出“实”的导向,充分运用“联”的方法;从“最大化”到“最优解”。从10月31日召开的相关研讨会上获悉,上海徐汇“梧桐树下”推动“街区治理力工程”,完善超大城市的基层治理格局。
湖南街道处在上海徐汇最为典雅的“梧桐树荫下”的核心区域,既是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又兼具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居住社区的特征。文、商、旅、居“四区融合”,给城市治理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值得思考。
湖南街道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组织社区居民、沿街商铺、区域单位、职能部门、片区党委一起,开展20多场街区大讨论,充分尊重城市文脉、城市肌理,着眼全域治理、融合治理,根据街区发展禀赋、治理需求,确定“开放式街区、新消费街区、音乐街区、焕新街区”四大街区治理重点,深耕“街区治理力工程”,积极实践“以片区治理带动特色街区治理、以特色街区治理赋能社区治理”的片区、街区、社区“三区共治”工作路径,努力打破行政、街片、居商“区隔”,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德治、法治、自治、共治”有机统一,从而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上海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琪表示,“街区治理力工程”是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载体,“到实践中去”,聚民心、解难题、成示范,提升片区治理实效。
在一片梧桐绿荫中,武康大楼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犹如一张生辉的名片,带来了“网红流量”,同时也带来了治理需求。武康片区党委聚焦开放式街区建设,围绕“将网红流量转化为治理能量”的要求,搭建多元共商共议治理平台,联动区域单位、沿街商铺、职能部门等,成立55家单位组成的“风貌街区共治委员会”,实行联动联治联管的“三联式”治理,并探索“对话-共创-共享”的街坊参与机制,建立起多方认同的街区治理公约,营造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共融的环境。

淮中片区党委聚焦新消费街区建设,坚持“形态、业态、文态”三态融合的营商理念,建立“党建+”“商业+”的“全生命周期”营商服务,并按照风貌街区保护规范和治理要求,编制风貌街区管理服务规范和沿街商业业态新发展导则,努力将街区建设成为新品汇聚、业态多元、文化浓厚、管理有序的海派文化消费体验新地标和美好生活新空间。

淮海中路、汾阳路、复兴中路、宝庆路为主交汇而成的音乐街区,汇集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越剧院等国内一流的院团机构以及一批琴行、音乐商店,是上海音乐文化最为浓郁、音乐人才最为集中、音乐演出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汾阳片区党委聚焦音乐街区建设,遵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搭建音乐街区治理平台,建立音乐街区治理项目清单,构建音乐街区服务矩阵,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治理资源,探索音乐街区治理模式。
东湖片区党委聚焦焕新街区建设,针对设施老旧、隐患较多等百姓关切问题,根据全区“三旧”变“三新”整体部署,深入街道旧改地块,逐一入户访谈,实地踏勘,通过市场执法、拆违约谈等组合方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征收环境,实践形成“精细排摸法、党员带头法、邻里共情法、一户一策法”等风貌区旧改“四法”,以城市更新建设推动街区焕新。
此次,湖南街道还成立了街区“金色梧桐·长者关爱联盟”。街道持续扩大“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增强服务功能,汇聚党建联建单位以及一批长期关注老年关爱事业的街区爱心企业,推出了医疗、餐饮、维修、购物、理发、文体等老年居民专属服务,送服务、送平安、送乐惠、送关爱、送文化,共同守护社区长者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