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层治理新路 徐汇一批街镇干部多了“新头衔”
  • 新华网无人机
正文

分享至手机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 徐汇一批街镇干部多了“新头衔”

2023-12-08 21:38: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2月8日电(记者 何欣荣、郭敬丹、李荣)最近一年多来,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管娟娟对自己的新头衔“片区长”感触颇多。

  片区,是街镇和居委之间的一个治理单元,是街镇党(工)委在一线的“前哨”。从去年开始,整个徐汇13个街镇划分为61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4—6个居委,服务1.5万—2.5万居民。在不增加行政编制、层级的前提下,61名街镇领导班子成员跳出原来分管的条线工作,走马上任“片区党委书记”(俗称“片区长”)。

  下沉资源,填补“盲区”,锻炼队伍——针对基层治理普遍存在的“小马拉大车”难题,徐汇区坚持党建引领,用片区赋能社区,持续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徐汇13个街镇划分为61个片区,由街镇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片区党委书记”

  片区围着群众转,条块围着片区转

  每周都要走访基层居民区,每个月都要召集所在片区的片会——自从当了徐家汇街道万体汇片区党委书记,管娟娟比原来忙了不少。

  思考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万体汇片区“生活盒子”的功能设置,协调整个片区停车难的问题……桩桩件件,都是原来单个居民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片区这个治理单元“赋权增能”,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难题。

  “设立片区,不是简单地对街镇划小区域,也不是在街镇和居民区之间加一个行政层级,而是通过设置片区党委,覆盖社区特征相似、服务面积均衡、居民数量合理的区域空间,打破街区分割、填补治理盲区。”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琪说。

  在不改变现有隶属关系和职能边界的情况下,加强“条块”协同,为居民办好家门口的实事,是片区治理的题中之义。

  “像枫林街道天龙片区,存在小区中套小区、居住与非居住功能混杂等诸多问题,靠单一的居委难以理顺。我们和街道携手、发动片区长、联合五个居委书记,网格式排摸梳理问题,微信群直接反映需求,确保片区改造方案的基础底数清晰准确。”徐汇区房管局局长陈扬说,依托片区治理,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直接化、扁平化、高效化。

  “片区围着群众转,条块围着片区转。”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片区治理的初衷,就是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不断做实“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资源和政策往基层倾斜”的服务保障体系。

  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上海党建智库首席专家冯小敏看来,徐汇的片区治理,是区域化党建的深化。“通过党建引领,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起来,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社区发现问题,片区解决问题


  居民群众在家门口的“生活盒子”体验美好一刻

  最近,徐汇区华泾镇盛华景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李艳红在走访中听到居民“吐槽”:南门外短短200米的道路停了将近80辆汽车,双向道硬生生变成了单向道。

  “居委反映情况后,片区长当天就到现场实地查看,牵头跟交警部门沟通。”李艳红说,同时,居民区发动志愿者抄车牌通知车主,双管齐下,仅花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道路清理,片区单位还及时支援安装了隔离路桩。如今,南门外银都路上已看不到违章停车,栏杆清楚地分割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来往车辆穿梭自如。

  “原来居民区只管围墙内,围墙外的事情不用管,围墙外的资源也很难链接。片区治理模式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党建资源,都明确到人、责任到人,对接更容易,动员能力也更强。”这是李艳红的真实感受。

  片区治理下,家门口服务也从“零打碎敲”转为“集成共享”。根据片区单元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契合的特点,徐汇因地制宜,推动每个片区从居民需求出发打造“生活盒子”,以党群服务为主体,配齐社区食堂、社区卫生站、社区文体、社区助浴“新四件套”,今年已建成33处,吸引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

  冯小敏说,上海基层党建的特点,除了探索新路,还要务求实效。“搞片区治理就是要解决基层治理难题,通过统筹各方力量,使片区成为化解矛盾的主战场。”

  统计显示,目前徐汇各片区已收集需求1500余条,条块协同解决问题1000余项。“片区治理‘行’,核心是党建引领‘行’,底层逻辑就来源于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刘琪说。

  锻炼干部队伍,做强治理力量


  徐家汇街道万体汇片区举行居民运动会

  落实主题教育精神,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干部队伍非常关键。

  在担任片区长之前,管娟娟在街道分管服务办条线,日常主要负责各种民生事务。当了片区长之后,她感觉要联系的部门多了起来——房管、司法、商务,等等。“片区,某种程度上是缩小版的街道。这要求我们谋划工作时跳出条线视角,拥有更为全局的思考。”

  比如,在推进万体汇片区“生活盒子”建设时,管娟娟发现,不能简单地粘贴复制,而是考虑到资源禀赋和服务人群,既有标配“四件套”,又围绕“海派新客厅、活力万体汇”做文章。面向企业,将营商中心、市场所的窗口前移,当好“店小二”;面向白领,链接运动资源,增加八小时后的黏性;面向青少年,和区民政、少体校合作,开辟未成年人专区。

  在刘琪看来,片区应该成为更出彩的干部“实训场”。通过夯实“常规工作片区主抓、重点工作片区主责、难点工作片区主战”,全面提升片区党委书记的统筹协调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选派年轻干部下沉片区,在一线锤炼一批肯担当、善统筹、敢“破圈”、能干事的优秀干部。

  “推进片区治理,要持续做强治理力量。”曹立强表示,要持之以恒抓好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干部从“管好一亩三分地”到“主动下沉全岗通”。同时,有效调动楼组长、业委会、群文团队等自治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责任编辑: 沈梅]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