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角场:全链条创新,这里打造毕业到创业“首选地”
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周琳 王若宇)今年,五角场街道核心商圈的写字楼出租率达到95%,这个数字已经高于市中心许多成熟商圈。是什么魅力,让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向这里?
17万知识青年活跃,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启航创业梦想。从“工业杨浦”向“创新杨浦”的历史转型进程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五角场街道正不断优化环境,打造从“毕业”到“创业”首选地。
大学生创业第一站——“我要为五角场代言!”
2001年,从东南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22岁的韦成明从江苏盐城来到上海。当时,五角场附近聚集了许多建筑企业。初到五角场,他从50元一天的工地施工员干起。第二年,韦成明有了自己的设计公司,连设计带施工,三到五人的小团队开始了在上海的创业。
今年,韦成明的建筑公司已经发展到180人规模,年收入5亿元。谈及创业经历,他说,五角场最吸引年轻创业者的是公平和包容的环境。20年来,创业者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双向奔赴”,形成了上海独有的创业氛围和生态。“我是五角场巨变的见证者,我要为五角场代言!”
韦成明在五角场创业的20年,恰是五角场发生巨变的20年。
2003年,杨浦区提出举全区之力聚焦五角场开发。最初参与开发的港资地产商曾经向上海建议,依托五角场高校优势,建设一个“知识密集区”。但当时,谁也没想到,在突破“工业老区”的硬件短板后,五角场周围的高校、企业、社区资源和要素迅速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这里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世界五百强公司,AECOM、IBM、BiliBili总部在这里落户,但这里也为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个人工作室留足了发展空间。
这里是上海最繁荣的城市副中心之一,商业配套面积超过市中心老牌商圈,但同时也用各种形式保留了中小商户和摊贩,学生族走出校门可以逛一个周末。
这里活跃着17万知识青年,众多海归人才、青年企业家在五角场落户;但同时杨浦区又是上海有名的老工业区,社区里住着大量退休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能够在同一时空环境下共享资源配套。
在五角场街道内,共有27幢商办楼宇、25座厂房、8个科技园区、10余个社会化园区及孵化器等实体载体资源。通过赋能平台资源,五角场双创资源的“蓄水池”和“朋友圈”不断壮大,4500家各类双创企业在五角场发展成长。20年来,不少像韦成明这样的大学生来到五角场启动自己的创业梦想,五角场已经成为上海双创的一张名片。
“我们正大力提升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创业文化、创业服务、创业企业、创业投资、创业者交互影响、繁荣共生。”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灵说。
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2000年左右,国内互联网经济迎来快速发展。彼时,许多地方都提出打造中国的“硅谷”。而在亲历者看来,五角场走出的是一条独一无二的双创道路,并不是“复制”谁或者“对标”谁。
“五角场不像其他科技园区,主要由大企业驱动或者主导;这里有大企业,但是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产业密度高,互补性强,给创业公司带来的机会也多”,脉策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路拓说。
高路拓自称是一个“老杨浦”。1999年,他从吉林考入同济大学,在同济求学八年,复旦求学两年。学生时代,他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2015年第二次创业时,他的团队已经有200人左右规模。
今年上半年,脉策进军人工智能赛道后,面临AI算力硬件紧俏的市场环境。通过园区介绍,公司联系到一家供应商,而对方就在自己楼下。在城市大数据领域,脉策和业内知名的AECOM也有合作,每次相互拜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产业链,是五角场最大特色。”高路拓说。
一方面,是区域内企业业态分布广,产业链长,互补性强;另一方面,众多高校源源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校企合作成果不断涌现。
复旦校友创建的万物新生,于2021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同济校友为核心创办的一造科技已经参与许多重大项目的建设。脉策科技,正是同济大学数据科研团队和腾讯公司机器学习算法团队合作的成果。
“像这样校企合作、师生创业、师兄弟创业的情况,在五角场区域的双创队伍中十分常见。”高路拓说。
周灵介绍,在“杨浦创新再出发”的新起点上,五角场的高质量发展已经迈入新的轨道。今年以来,五角场核心商圈写字楼出租率达到95%,外围商圈写字楼出租率超过80%。随着经济回暖,五角场区域的产业重塑升级也在加快推进,校区、园区、城区资源优势进一步融合。
在产业结构上,五角场街道现代服务占比已经达到50%,大量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企业涌现,大中小企业同台竞技,上下产业链不断延展完善。“从业态分布上,五角场街道出现了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态势。”周灵说。
打破“次元壁”——“以高标准打造公共服务”
下午3点,并不是用餐时间;但大学路的人气,已经“溢出”。源自五角场独特的人群构成,这里是大学生的“主场”,同时又活跃着众多大厂白领,而一两条街的背后,又留存着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老旧小区。在学生、白领、居民三波客流的冲击下,大学路步行街的周末人流最高能达到10.8万。
这种人群构成,既是五角场的优势和特点,也带来不小的治理挑战。如何在同一时空背景下,打造让不同人群都满意的公共服务?
周灵表示,五角场街道的特殊性要求社区治理必须走出聚焦“一老一小”的固有模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年轻人当成社区治理的主体,用市场的高标准来打造公共服务。
大学路步行街从蓝图到落地,就是这种治理理念的体现。这条“网红路”,已经吸引无数市民前来打卡,这里有不设围墙的大学,有首个综合性空间Animate,有BiliBili原创纪录片《人生一串》的首家IP授权店,还有为周边学生、企业、居民互动预留的公共空间。“在配套服务供给上,我们做了长远的规划,强调设计感,文化感,希望能够满足全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周灵说。
在白领、学生较少涉足的老旧小区,“美丽家园示范点”正在加快建设,一个个“睦邻门”、“睦邻点”正在打破“次元壁”,让更多居民获益。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2023年3月,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正式获评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也是本次上海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文化+科技的双重属性,让这里成为上海产城融合转型发展的独特缩影。
“知识,是五角场的核心属性之一,全链条孵化载体帮助创新创业者完成从创意到落地的全过程。在学校,你们或许是上下铺;在这里,是上下楼,更是上下游。”周灵说。
韦成明告诉记者,过去二十年,自己看着五角场的“五个角”是如何一个一个建起来的。他经常想,五角场变得越来越高大上,还会是以前那个对年轻人友好、包容的五角场吗?有一段时间,五角场改造,把路边的小店、地摊都收走了,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后来,太平洋森活天地地下商业空间改造完成了,他跑去一看,原来学生和居民们热衷的小店和地摊都搬到了整洁的地下。“这才是五角场嘛”,韦成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