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历史、交流互鉴、理解中国——在全球考古盛会上洞见未来
  • 新华网无人机
正文

分享至手机

叩问历史、交流互鉴、理解中国——在全球考古盛会上洞见未来

2023-12-27 18:06:3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2月27日电(记者翟翔、孙丽萍)唐风浓郁的镶绿松石金凤钗、鎏金唐草纹银饰片,希腊与伊朗元素兼具的人首鱼尾纹金饰片、镌刻希腊神话人物的银盘……这些丰富多彩的文物,不仅展现了精湛工艺,也见证了文化交融。

  “2018年中国考古发掘的血渭一号墓,从考古学上对唐(吐蕃)时期游牧民族墓葬形制有新的认知,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证据。”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建华的报告,引发许多国际同行赞叹。

  2018年血渭一号墓是一座吐蕃化的吐谷浑王陵,旁边不远就是被当地居民世代称作“九层妖塔”的热水一号大墓。它们所在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地处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

  “祝贺你,这是个精彩的报告。”卸任伊朗布阿里·西纳大学校长不久的考古学教授亚古布·穆罕默迪法尔走向刚走下讲台的韩建华。

  “伊朗与中国的密切文化交流引人入胜,两地出土的唐代时期的文物显示出丰富的互动往来。”穆罕默迪法尔表示,特别希望能与中国的同行建立联系,期待今天的会面能成为新合作的起点。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力,使我们能够保护人们的未来”

  刚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2023年为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人类的兴衰迁徙,考古学有着独特视角。

  “在大众心目中,亚马逊森林似乎是一片荒野,因其土壤贫瘠、猎物稀缺。然而,考古发现令我们颠覆这些成见。”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何塞·伊里亚特表示,在哥伦比亚的林多萨,距今10000年前的岩画上,展现了人类与令人瞩目的动物多样性。

  “我们必须记住,这处非凡的考古发现并非仅是一处视觉奇观,更提醒我们注意保护正在急速消失的生物多样性。”伊里亚特说。

  “位于希腊北部亚历山大大帝父亲腓力二世的陵墓彩绘描绘了狩猎场景。”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雕塑收藏部负责人德斯皮娜·伊格纳蒂亚杜介绍,父子两人都出现在画面中,而猎物来自不同的栖息地,不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这展示了古希腊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对当代学者而言是个宝贵信息源,揭示了两千多年间的变迁。

  “我想说,全球变暖确实事关重大。虽然当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略超过1度,但北极地区的升温至少是这个数字的四倍。”挪威文化遗产研究所的考古学家维贝克·马滕斯介绍,在挪威最北部的斯瓦尔巴群岛发现有16世纪末和17世纪的捕鲸者坟墓,20世纪80年代的挖掘揭示了保存完好的坟墓,然而2002年对邻近坟墓的挖掘仅发现了骸骨,纺织品也都降解消失了。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过去的考古学能够提供怎样的洞见和解決方案?

  对此,土耳其埃格大学教授西莱尔·吉林格鲁认为,考古学是唯一能对横跨不同时空的迅速气候变化给出多元化回应的学科。

  “研究气候变化需要我们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大局。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力,使我们能够保护人们的未来。”英国剑桥大学地质考古学家朱迪思·班伯里说。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溝口孝司表示,考古学的叙事能力有潜力启发人们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共识和团结,为后代谋福利。

  “我每次都愉快地结识了新的朋友,也带回了新的想法”

  “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成立于2013年,旨在推动全球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与利用。在十年交织古今的探索中,这一论坛已成为全球考古学家交流创见的重要平台。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内莉·加西亚已是第五次参加“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她笑着说自己算得上是论坛的“老兵”了。

  “这个论坛是了解各国考古成果的一扇窗口,并且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来分享知识、观点和发现。我在墨西哥也举办过类似的论坛,组织起来真的非常不容易。”加西亚说,“世界考古论坛·上海”讨论了社会的优先议题,使大家能够在研究文明的兴衰变迁中关联到当代问题,提供了更多积极思考。

  “我每次都愉快地结识了新的朋友,也带回了新的想法。”加西亚告诉记者。

  “充分的准备,宏大的规模,有如此多国家的代表参与,在我参加过的所有国际性考古论坛中十分罕见。”埃及旅游与文物部阿斯旺辖区总负责人阿卜杜勒穆奈姆·赛义德·马哈茂德表示,很高兴在此与各国同行交流互鉴,结识新朋友,并续深旧谊。

  论坛评选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还对世界范围内德高望重、学术成就卓著的考古学家授予终身成就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上海市市长龚正,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等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章及证书。

  “我还从未见过像这样的活动,这种荣誉犹如考古学界的奥斯卡奖,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加西亚表示。

  “这个论坛将全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顶尖考古学家汇聚一堂,在此分享最新的发现,交流杰出的想法,激发彼此的灵感。”此次获得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奖的美国哈佛大学副教授克里斯蒂娜·瓦里纳表示,论坛给予的认可和表彰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而且推动了考古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到中国走走看看是愿望清单上最重要的一项”

  从展示新发现到跨文化对话,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不仅突显了中国在世界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国际理解。

  “论坛不仅有广泛和有趣的议题,也促进各国考古学者更好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逾六十年的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雷德侯说,中国考古现已融合了先进技术与理念,发展方向正确,未来充满希望。

  走进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依照惯例,本届论坛设置“中国考古学新发现与研究专场”,向世界介绍我国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介绍了2021年到2023年殷墟都城考古的新收获。

  溝口孝司说,作为专门研究史前社会向更复杂社会结构转变与发展的学者,对这一报告有着浓厚兴趣,中国考古在许多方面持续产生独特贡献,拓展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化轨迹多样性的理解,他对此非常钦佩。

  曾担任阿富汗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博物馆代理馆长的努尔·阿迦·诺瑞表示,论坛给了他最好的机会,能够和中国同行共同追溯两国古代器物风格的相互影响,一起探寻共享遗产之间的联系。

  论坛组织与会专家赴上海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以及江苏省金坛三星村遗址进行参观考察。

  位于上海青浦区的崧泽遗址是6000年前先民居住生活的一处新石器遗址。博物馆中12件骨针、骨镞、鹿角器等组成的骨器吸引了班伯里的目光。先民利用狩猎或驯养的动物的骨头,精琢细磨成各种各样的实用工具。

  班伯里说,中国的新石器生活比她想象的更为惬意,直到回到英国的家中,这些骨器在脑海中都挥之不去。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宾·贝克带来了自己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一同参加此次论坛。论坛期间,这位美国小学生穿梭在会场间,对许多议题表现出兴趣,不少与会考古学家问他是否在长大后也加入到考古行列或从事对中国的研究,他表示还在思考。

  对此,贝克笑着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对中国都有很深厚的兴趣。就读中学的女儿此次因为课业未能前来,但表示,到中国走走看看是愿望清单上最重要的一项。

[责任编辑: 沈梅]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