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肿瘤医产融合攻坚“最毒乳腺癌”有新突破
新华网上海1月9日电(记者龚雯)9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项产医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快速通道发表于国际期刊《柳叶刀-肿瘤学》,影响因子达51.1分。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邵志敏与王中华、江一舟、范蕾教授临床科研团队领衔完成。

这项名为“FUTURE-SUPER”针对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伞形II期临床研究,揭示了基于患者分子亚型和基因组标志物,采用化疗联合靶向或免疫的精准治疗新疗法,显著延长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且毒性可控,改变了既往治疗方式单一且疗效不佳的临床问题。
据悉,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体人数的15%,因其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治疗手段单一、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
2019年,邵志敏与江一舟基于中国人群不同分子特征和治疗靶点,绘制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临床和理论遵循。近年来,临床科研团队为了进一步验证“复旦分型”的临床价值,挖掘潜在治疗靶点,开展了名为“FUTURE”的系列前瞻性临床研究项目。
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中华表示,此次“FUTURE-SUPER”临床试验项目,由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做好试验设计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挖掘,由药企依托药物研发团队,为研究平台持续提供创新药物,是一次医产融合的有益探索。
历经两年多,团队完成临床试验的139位患者入组。入组的患者为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或无法接受手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研究团队依据她们的亚型和基因组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标准化疗组,和接受传统联合靶向或免疫药物的精准治疗组。
研究显示,在为期22.5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精准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1.3个月,相比传统化疗组的5.8个月,延长了5.5个月。免疫调节型的患者是精准治疗方案中无疾病进展期生存期增幅最大的一批患者,她们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达到15.1个月,比传统化疗延长了8.6个月。其中,有一位年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021年4月进入精准治疗组,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治疗,10个疗程后改为卡瑞利珠单抗+法米替尼维持治疗至今,肿瘤消退,患者工作和生活回归常态。
此外,基底样免疫抑制型和间质型的患者在接受精准治疗后,比传统化疗生存期延长5.2个月。“这一结果打破了靶向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瓶颈’和限制。”医院乳腺外科范蕾教授表示,精准治疗组的疾病客观缓解率达80%,高于传统化疗组的44.8%,且毒性可控,无严重不良反应。
邵志敏表示,“FUTURE-SUPER”研究实现了从基础到临床、医企合作、优势互补、产医融合的全链条“闭环”创新临床研究模式,证明了根据“复旦分型”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进行精准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医院副院长江一舟介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近期牵头成立了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将进一步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多中心临床试验,加速我国乳腺癌学科的同质化发展。
据悉,协作组依托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开展多中心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搭建中国特色乳腺癌转化研究平台,同时基于精准医学理念,推动新型药物和新型技术研发,各个临床中心可通过参与协作组系列临床研究,完善自身科研体系建设,提升临床及转化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