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施工 助力电力转型升级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践行绿色施工 助力电力转型升级

2024-03-13 16:57:31 来源:新华网

  随着国家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建造已逐渐成为电力行业的核心方向。近年来,为深入践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上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统筹输变电工程安全、质量、效率、环保、生态等要素,在智慧安全管理、过程质量管控、新技术应用、绿色建造试点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输变电工程建设由传统模式向绿色环保方式转型升级。

 光伏赋能 自给自足——110千伏于庄变电站

  上海送变电公司始终坚持环保施工理念,积极探索并践行绿色、低碳的建筑方式。早在2022年9月,成功投运的110千伏于庄变电站就实现了利用光伏屋面为变电站内除主设备外的所有设施供电,实现了“近零碳”用电“自给自足”。

  于庄站是上海市首个光伏上网变电站,利用总装机容量达96.3kWp的光伏板,在施工期内采用光伏为施工临时用电系统提供绿色能源,较同类工程节约电能损耗18000kWh。后期全部安装至主控楼屋面,峰值发电能力达到96.75kW,继续履行“绿色使命”。此外,站内辅助控制系统配有空间温度采集和风机、空调自动启停功能,通过智能联动提升散热效率,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变电站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

  作为国网公司的绿色建造试点项目,于庄站在材料、工艺和设备方面均实现了“绿色升级”。工程选用了低能耗、免维护的电力设备和建筑材料,优先使用能效等级高的产品,有效降低了设备运行损耗。同时,通过应用预制构件和装配式施工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碳排放量,施工过程碳排放量降低11%。

  于庄站是上海奉贤区“三横多纵”主干电网中“东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运后,不仅有效缓解了周边变电站的负载压力,满足了工业园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还为园区内的先进制造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技术创新 低碳先行——毛家角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2023年6月13日,上海首个绿色低碳新建输变电工程——毛家角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送电。该工程全面应用了3D打印围墙、光伏屋面、GIS环保气体等一系列绿色低碳技术。

  在变电站的建设初期,上海送变电公司就统筹考虑了安全、效率、环保和生态等因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变电站的施工全过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工艺。其中,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应用是一大亮点。通过计算机软件建立数字化模型,将三维图形信息转化为打印路径,再利用建筑3D打印机逐层堆叠材料,从而“打印”出变电站的围墙。这种技术不仅节省了人工和材料,而且施工过程安全高效,无需搭建模板和脚手架,提升了变电站整体绿色建造水平。

  此外,变电站建筑物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并试点应用了一体化金属屋面光伏系统。该系统采用不锈钢金属屋面代替传统混凝土屋面,直接在金属屋面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这种光伏系统在低辐照条件下的转换效率高于普通光伏系统,尤其在早晚时段和多云天气时表现更为优越。

  变电站的GIS设备房也进行了绿色升级。站内设备首次采用六氟化硫和氮气(3:7)的混合气体作为替代气体,减少了六氟化硫的使用量约70%,有助于变电站的节能减排。

  锚定“绿建” 点亮“明珠”——500千伏崇明站

  2024年2月28日,春雨滋润的崇明生态岛上,万物复苏,施工项目部也已有序复工,为工程做着最后收尾工作,进行各项验收。走进上海送变电公司崇明变电站施工现场,一个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建筑奇迹正在悄然崛起。

  崇明站工程占地面积4公顷,主要设施包括500千伏构架、配电装置、主变等,这些设施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绿色的能源系统,为崇明岛的未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上海送变电公司的“建匠”们热衷于绿色技术,不断探索和实践低碳施工方法,优化材料、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减少土地占用,注重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他们走出了一条低碳之路。

  崇明站在建设中巧妙利用了预制雨污水井,既节约了混凝土,又减少了工时和碳排放;装配式聚乙烯铺路板的使用不仅方便了施工,还大幅减少了硬化道路和混凝土的使用量;一体化光伏屋面和智慧光伏路灯的结合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资源,显著降低了线损率;水循环装置和远传水表的设置让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大大节约了用水量。此外,BIM技术、施工用地的优化、绿网覆盖措施的实施、预制电缆沟的应用等也体现了崇明站项目部对绿色、低碳理念的执着追求。整个工程的碳排放量比未采用绿色建造手段的变电站减少了16%。

  投运后,崇明站的节能措施每年能减少碳排放7.57吨。这不仅是对绿色建造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承诺。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上海送变电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电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用更高质量的环境保护管理,推动电网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