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禁忌证”为“适应证” 中山医院在内镜“高原”上攀“高峰”-新华网
2024 04/15 08:54:31
来源:新华网

变“禁忌证”为“适应证” 中山医院在内镜“高原”上攀“高峰”

字体:

  新华网上海4月15日电(记者龚雯)多项指南得到更新,食管早癌和胃早癌的内镜治疗更加规范、疗效更佳……记者从4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2024年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获悉,瞄准解决“卡脖子”和“临门一脚”难题,我国在内镜微创领域不断迎来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中山内镜的发展见证了“临床实践加科研创新”的理念,不断将内镜治疗“禁忌证”变为“适应证”。接下来,中山医院将进一步升级诊疗能力和服务精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并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加快发展国际医疗旅游。

  图片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大会上介绍中山医院内镜治疗的发展。(受访者供图)

  据悉,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在近30年里得到快速发展。在过去10多年里,中山内镜团队瞄准消化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创新,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到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直至内镜经消化道腔外手术,已完成了经内镜保胆取石、经内镜腹腔肿瘤切除等众多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

  图片说明:4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2024年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受访者供图)

  在2024年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分享的一台手术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这是一台内镜下“超微创”破胸膜肿瘤切除术,通过食管隧道内镜进入胸腔,采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精准剥离肿物,同时保留患者食管功能。它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打破了微创手术的禁忌,标志着中山医院在内镜微创切除领域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手术的患者是一位28岁女性,名为朵朵(化名)。去年,她被诊断出食管黏膜下存在巨大肿物,面临开胸切除部分食管的严峻选择。这意味着她可能需要进行消化道重建,并面临食管瘘、食管狭窄等风险。

  然而,周平红在具体了解和经过研究后,决定采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为朵朵进行精准治疗。

  在3月20日的手术中,周平红巧妙地操作内镜仪器,从食管进入,开辟了一条通向肿物的“隧道”。尽管朵朵的病情远比预期复杂,肿物实际位于食管腔外纵隔间隙,紧贴胸膜,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但在周平红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下,成功切除了肿物及其相连的壁胸膜,并确保了肺部的复张和食管隧道开口的迅速关闭。整个手术过程仅用时75分钟,术后朵朵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图片说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左四)与患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作为医学界的“大国工匠”,周平红表示,希望全新的内镜微创理念——ERBEC,即Elements(基本要素)、Reservation-resection(可保可切)、Bilateral-benefit(医患双方受益)、Expansion(指征扩大)、Collaboration(医工协同),能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完善,为内镜微创的发展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中山医院正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在临床上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就找企业,在基础理论上研究不了的就找高校、研究所。”樊嘉说,作为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中山医院通过“医、学、研、产、政”五力联动,勇闯全过程创新“空白点”,并逐步实现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据悉,2024年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吸引了国内外超3500名代表、16万人次在线参会,不仅展示了中国消化内镜领域的实力和成果,也为全球消化内镜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