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市、虹桥局、虹桥乡……虹桥之名为何得以延续?
虹桥镇因桥得名。传说,跨蒲汇塘有桥一座(今虹梅蒲汇塘桥往西约200米处),每当雷雨过后,桥头眺望,常见彩虹贯空,气象万千,故名“虹桥”。据文献,“虹桥”首见明万历《上海县志》(1586—1588年纂修)地图,标跨蒲汇塘。卷五乡镇诸桥目中,称在二十八保。先为木桥,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瞿、钱两姓易石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顾孝清(字润贵)、顾镜清(字肖岩)等筹资重建。1977年拆除。
虹桥机场(资料图片)
清康熙《上海县志》(1683年纂修)载:“虹桥市在二十九保,在县西二十四里”,为上海县新增市镇之一。时周边有二十六保龙华镇、漕河泾镇,二十八保法华市,三十保诸翟巷等诸镇市。清乾隆《上海县志》(1750年纂修)载:“虹桥市,在二十九保,在县西二十四里。”时周边有二十六保龙华镇、漕河泾镇、朱家行市、华泾市,二十八保法华镇,三十保诸翟镇。清嘉庆《上海县志》(1812—1814年纂修)载:“虹桥市,在二十八保一图,县西南二十里。”时周边有二十六保龙华镇、漕河泾镇、梅家弄市、朱家行市、华泾市,二十八保法华镇,二十九保新泾市,三十保华漕市、诸翟镇。清同治《上海县志》载:“自清咸丰七年(1857)上海县办团练,有虹桥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局为学区,有虹桥区。《上海县续志》(1913—1918年纂修)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顾孝清(字润贵)、顾镜清(字肖岩)等筹资重建虹桥。”
民国二十三年(1934)虹桥景象(资料图片)
虹桥集镇处虹梅北路(今虹梅路)、徐虹西路(今吴中路)交界处周边。集镇东临新江口宅基(今吴中路633弄明申花园住宅区),南抵八字桥宅基(今虹梅路2588号永兆豪庭住宅区),西至董俞家宅宅基(今万源路),北接小排河(今虹许路555弄高尔夫球场、虹梅路2989弄虹梅别墅一线)。南北跨地900米,东西长约1200米,面积1.08平方公里。蒲汇塘东西流经,分集镇为南北两半。虹梅路南北贯穿,集镇以东西一分为二。吴中路在集镇北部东西而过。
虹桥集镇概貌图(20世纪50年代初,韩松画)
清末,虹桥集镇有两条官路,一通徐家汇,一通梅陇,1950年以后分别成为吴中路、虹梅路。1950年,集镇有虹桥镇路、南街、顾家弄、159弄、新街弄、北街6条街路。宽的约5米,最窄不到3米。虹桥镇路、南街商铺密集,为集镇闹市。后均在20世纪90年代集镇动迁中消失。
20世纪80年代蒲汇塘畔的虹桥集镇(资料图片)
1949年5月25日,虹桥集镇解放。1950年6月,在集镇设立虹桥乡人民政府,此后先后为虹桥乡人民政府、虹桥人民公社、虹桥乡人民政府、虹桥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2006年,镇政府迁出集镇,至吴中路1136号。
虹桥地区曾是上海市郊传统蔬菜种植区,20世纪50年代起又成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和猪、禽蛋生产为主的养殖业。70年代,又发展乡村工业,80年代发展仓储业,90年代发展“楼宇经济”。
虹桥镇靠近上海市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迅速。2000年至2011年,10个行政村建制全部撤销,至2015年,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至此虹桥镇已经完成了一个上海近郊农村深度城市化的转变过程。随着2017年虹桥镇最后两个宅基动迁,原虹桥地区100多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宅基全部消失,虹桥本地人最早的家园面貌一去不复返。
(选自《虹桥镇村宅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