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6日电(何许、郭敬丹)《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上海静安北站街道着力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水平,2024年上半年各区、各街镇以及重点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情况综合考评中,北站位于全市前列。推进垃圾分类“渐入佳境”,北站有一系列创新探索——
“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我攒着旧书一起送来,这是我正在养成的‘低碳环保’好习惯。”永顺居民区华祺苑的小谢拎着一大摞旧书,参加北站街道“沪尚回收进社区”活动。
自上海“沪尚回收”小程序上线推广以来,北站街道城运中心联合第三方企业共同开展“沪尚回收进社区、进园区”活动。截至7月中旬,北站今年已组织开展“沪尚回收”活动69场次,订单总量合计3097.8公斤。
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北站加强管理引导,对30个居住区和30家单位开展划区包干、量身改造,并严格执行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纳入物业管理考核办法。
近期,南星小区被评定为“待改进”状态,北站街道社管办联合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经过多次蹲守巡检后,发现问题所在:该小区租户及流动人口量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作息时间与垃圾箱房管理时段有冲突。随后,社管办牵头,联合城运中心、居委、物业、业委会一同协商探讨、实地考察,决定增设一处垃圾箱房,作为误时投放点位。调整一段时间后,南星小区分类测评结果有所改进,最后一直保持在“优秀”状态。
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不仅要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也要加强事前预防。夏季温度高、雨水多,垃圾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为保持居住区生活环境优良,7月4日至6日期间,北站街道社管办、城运中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及第三方单位开展夏日夜间巡查特别行动,对居住区垃圾箱房硬件设施、投放环境、分类实效、居民参与度等进行多维度检查。
建立管理平台也是北站提升垃圾分类水平的重要一环。“城市绿心”这一低碳智能管理平台,包括“碳足迹”“碳普惠”两大场景,旨在让生态底色嵌入市民美好生活。
记者了解到,以“万象天地”商圈为样本,北站设置七个垃圾分类精细化点位,细化每个点位分类级别、类型,通过计算出每个点位产生的减碳量并进行数据可视化,让“绿色低碳”看得见、摸得着;同时,进行商圈减量减排趋势分析,从而更好打造“无废万象”新亮点,实践“低碳北站”精细化管理。
此外,市民可前往参与减碳项目的商铺门店,扫码进入“碳普惠”小程序,通过参与低碳知识的推广及践行积累碳积分值,并凭相应“碳积分”,兑换餐饭、参观券或文创产品,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垃圾分类是一项经常性、常态化的工作,要构建党建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三位一体’工作网格和方法,持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北站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祯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