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协同背景下,专家热议眼科创新药物合理应用及眼科药学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明眸善睐映光华,医药创新议纷纭。在医学领域中,医疗、医保和医药三者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患者康复的坚实桥梁。在近期,一场聚焦于“三医”协同的药物创新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会议旨在探讨眼科药物的创新与合理应用以及“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的重要性。同时,会议还特别关注了中青年药师这一未来医学领域的生力军。中青年药师培训项目的筹备启动,标志着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前瞻布局。
会议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药学部主任王延东教授、大会主席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兼副院长袁进教授及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迟玮教授分别发表了致辞。上述专家表示,眼健康作为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日益凸显。本次会议的核心宗旨是推动“三医”联动,以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确保其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并提高这些药物的普及度和可负担性,期望通过本次会议为眼科病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持续推动眼科医药事业的整体进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东航教授分享眼底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许东航教授首先介绍了眼底病,特别是黄斑病变,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等对视力影响严重。视网膜积液是黄斑区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而目前的治疗,如抗VEGF药物,无法满足疾病的临床需求。单通路抗VEGF药物注射间隔短,往往需要频繁注射,不仅影响患者疗效,还增加了患者医疗负担。许东航指出,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破坏和周细胞丢失是导致血管稳定性下降引起病理性改变的原因。法瑞西单抗是全球首个眼科创新双通路药物,可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更有效地解决积液问题。法瑞西单抗相关临床试验均展示了积极的结果,包括减少注射频率和提高患者视力改善。
眼底疾病作为一种需要持续注药治疗的慢性疾病,临床上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其合理用药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谢晓露主任:眼底病是我国主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之一,患者数量庞大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而快速增长。当前,眼底病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临床有效治疗不足、规范治疗难度大、药物可及性有限等问题。眼底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有医保目录中的药物多为单抗类抗VEGF药物,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在此背景下,创新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法瑞西单抗的上市为眼底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解决传统药物未能解决的临床难题。法瑞西单抗通过其独特的创新机制,实现了血管内外稳定,减少渗漏,从而以更少的注射次数帮助患者达到持续的视力改善和疾病控制。同时,其延长给药间隔的特性也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消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安全性。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科医院陈青山主任:DME、AMD等眼底疾病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是重要的致盲眼病。抗VEGF药物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抗类药物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法瑞西单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管生成素和保护血管壁,减少渗漏,为难治性黄斑水肿提供了新的选择。法瑞西单抗的优势在于减少注射频次、延长治疗间隔,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并在东亚人种中,特别是针对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CV)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姚向超教授:眼底病治疗主要以抗VEGF药物的玻璃体注射为主,但此方法需要频繁注射,间隔时间短,且对部分患者积液消除效果不佳。相比传统单通路抗VEGF药物,创新药物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抑制血管生成速度的双通道机制,增强了血管稳定性,打破了单通路药物的局限性。法瑞西单抗在治疗上能以较少的注射次数达到甚至超过传统药物多次注射的效果,有效延长治疗间隔,减少治疗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减轻治疗负担。因此,期待法瑞西单抗能尽快纳入医保,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大的治疗收益和福音。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张晓碧副主任药师:眼科药物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体会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张晓碧副主任药师分享了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体会,从医院发展平台、资源共享、药学人才培训、临床药师工作模式、药学科研与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张主任首先强调了医院整体发展对药学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医院从研究室到国家级平台的发展历程,以及医院集团化发展模式下对药师的挑战。接着探讨了药学人才的培养,包括AB岗轮岗机制和一人多岗机制,以及临床药师在专科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张主任还提到了智慧化药房建设、互联网+药学服务,以及药学科研的薄弱环节和成果转化的尝试。最后,张主任强调了眼科药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药学服务在医疗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指出眼科专科化药师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希望与其他医院协同推进眼科药学团队建设。
针对眼科愈发多样的药物及治疗方案选择,怎样的人才能力能够更好推动药物可及及规范化使用,惠及更多患者?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锦芳主任:目前综合医院尚未普遍配备眼科专科临床药师,但随着眼科药物的复杂性增加,多学科团队合作对眼病治疗变得更加重要。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可能需要内分泌科医生的共同协作。药师在药物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和跨学科合作来提供综合患者管理。尽管一些药物如法瑞西单抗还在等待医保准入,但它们对许多患者来说具有潜在的益处,新药的合理使用也是体现药师责任感的重要方面。药师在患者教育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药物的正确使用、不良反应监测和个体化治疗选择。此外,药师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来掌握最新的药物信息,并在医疗团队中发挥专业作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现药师的专业价值。
广东省人民医院曾英彤主任:眼科疾病的多样性和用药的精准度要求很高,因此,培养专业眼科临床药师至关重要。要融入眼科治疗团队,药师需具备扎实的药物知识,以弥补医生在用药方面的不足。通过持续学习和临床实践,药师才能在团队中立足并发挥作用,成为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并最终更好地服务患者。
深圳市眼科医院宋少刚主任:综合医院药师在审阅眼科处方时可能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眼科药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专业知识有着较高要求。作为药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包括对眼科药品说明书的熟悉、药物机制、适应症、安全性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是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包括药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化学习;再次是理解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以便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最后是学习药物经济学评价,了解前沿药物的优缺点和成本效益(如法瑞西单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的药物选择建议。通过这些方法,青年药师可以逐步成长为能够熟练应对眼科药学需求的资深专业人员。
海南省眼科医院李山祥主任:眼底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且易反复,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这些疾病常需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尤其是术前术后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尽管我们采用了多种抗VEGF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因此对新药物的出现寄予厚望。近期,双通道药物如法瑞西单抗等的出现,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自今年3月起,该类药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初步反馈显示其疗效尚可,但仍需继续观察和优化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难治性患者。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新药物问世,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惠及更多眼底病患者。同时,这也将助力医生更好地服务患者,满足其治疗需求。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姚向超教授:眼科药学新视力中青年培训项目介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姚向超教授提到,本次会议正式启动眼科药学新视力中青年培训项目,旨在响应药品政策变革与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号召。项目聚焦于中青年药师培训,通过提升药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眼科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该项目计划于2024年10月依托多个平台举办专题讨论与培训,邀请药学及临床专家授课,分享病例经验,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更新。同时,在广东省药师周期间设立专题研讨,强化青年药师能力培训。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眼科药学服务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度分享,并共同探讨了未来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