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街镇|街镇治理力报告(第四期)-新华网
2024 09/14 19:26:28
来源:新华网

解码街镇|街镇治理力报告(第四期)

字体:

  项目组近日走访发现,生动、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正在各个街道基层展开:“小区事大家议”,居民各抒己见协商物业费;留学生看“老广场焕新颜”,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与先进性;“彩虹议事厅”热闹不断,外卖小哥和快递员随意进小区的争议迎刃而解……同时,数字化不断赋能基层治理,让“云端医疗”、“AI社工”走进千家万户。爱“新”午餐、夏日冰柜,日益壮大的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也正逐渐获得关注。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有事好商量”!宝山这个居民区“小区事大家议”

  年久失修的小道总是绊脚,防盗门大开总让“喵客”不请自来。在宝山区张庙街道的呼玛三村居民区,这些小问题被居民“吐槽”上了“社区通”议事厅。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区事大家议”活动正火热进行。面对居民的直接“拷问”,居委迅速响应,以“三会制度”为基石,搭建起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议事协商平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通往小花园的必经小路焕然一新,居民们再也不用担心绊脚问题。同时,针对不随手关门的现象,居委联合物业多管齐下,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引导,居民们的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安全隐患得到有效遏制。“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更激发了社区治理的活力。呼玛三村的生动实践,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层面的落实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了力量。

  

  这群留学生走进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

  近日,在上海长宁区政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一群留学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他们不仅见证了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全链条运作,还亲身体验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独特魅力。留学生们亲眼目睹了虹桥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如何携手社会各界,将古北万科广场焕然一新,重现“古北之源”的风采。乐颐生境花园的改造故事更是让他们印象深刻,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再到后期运维,每一步都凝聚着政协委员与居民的智慧与汗水。通过互动交流,留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中国式民主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感叹于人民政协制度的独特优势,也为中国民主实践的生动案例所折服。这场探秘之旅,无疑为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新窗口。

  

  

  街镇议事成时尚,在浦东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蓬勃活力

  近日,在上海浦东新区高行镇华高片人大代表联络站,“彩虹议事厅”里热闹非凡,小区物业价格调整议题引发了居民的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物业代表等各方齐聚一堂,共同为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维护业主权益出谋划策。据悉,类似的议事活动正在浦东遍地开花,比如潍坊新村街道的“人民议事坊”,聚焦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治理难题,通过搭建沟通桥梁,找到了既保障居民安全又方便小哥工作的平衡点。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议事活动,不仅让居民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也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目前,浦东各街镇正积极探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形式新载体,让民主议事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常态。从“彩虹议事厅”到“人民议事坊”,这些活动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

  黄浦打造数字治理底座系统,社区治理步入“秒时代”

  黄浦区社区干部如今人手一个“神器”——“基层治理一件事”数字治理底座系统,它能让繁琐的台账报表工作秒变简单。仅需两分钟,系统便能自动生成未来三个月年满90岁老人的名单,彻底告别了过去翻找纸质记录册的费时费力。这一创新不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让社区老人能够及时享受到免费牛奶等福利。自去年5月外滩街道试点以来,该系统目前已在黄浦区全面推广,成功为基层干部减负增能。社区干部们纷纷表示,这套“智能助手”让他们在服务居民时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强大的数据共享与精准匹配功能,系统还能帮助干部们提前发现需要服务的对象,实现“政策找人”,将居民的“急难愁盼”解决在群众开口之前。未来,随着更多应用场景的开发,这套系统将为社区干部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助力黄浦区打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

  

  

  云端联动,一站式数字化赋能下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黄浦区的居民迎来云端就医新体验!日前,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打造了一场医疗服务的“数字革命”。从互联网云诊室到区域眼科影像会诊平台,让患者不再为眼科检查奔波,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即可轻松完成全套眼科检测项目。更令人振奋的是,依托先进的云药房系统,居民在社区内即可配到多家三甲医院的特色药品,实现了药品供应的“无缝对接”。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缩短了患者取药时间,更大幅提升了分级诊疗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便捷就医模式。这一医疗新突破,不仅彰显了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云端联动的眼科诊疗服务,正逐步成为黄浦区医疗服务的“新名片”。随着数字化医疗的不断推进,更多类似的创新服务模式将不断涌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普陀上线百事能AI社工,“大模型”里释放基层治理“高效能”

  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区,一款名为“百事能AI社工”的政务服务机器人正式上线,成为了基层工作的“智慧大脑”。这款由普陀区自主研发的“百事能AI社工”,集成了掌上知识库、智慧“走四百”、工作小助手及数据可视化等多重功能,让社工们实现了“一键找政策、一问搜方案、一表做总结”的便捷操作,实现“学习+工作”双向赋能社工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基层工作者的负担,使他们能更专注于服务居民,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翻阅文件、查询政策的问题,现在只需在“百事能AI社工”上轻松一搜,便能找到最精准的信息。此外,AI社工还能自动整理工作数据,生成月度、年度工作总结,让社工们从繁琐的报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社区服务中。未来,“百事能AI社工”将进一步推广应用,致力于让数字技术精准赋能社工提升专业技能。

  

  

  南桥镇无人机“游村”,硬核喊话守护家园!

  “喂,喂,喂”“村民朋友们,请注意了……”。近日,在上海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无人机“游村”行动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这些空中使者化身为安全卫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效的能力,穿梭于村落间,成为村民们眼中的新风景。据悉,无人机在江海村的应用不仅限于宣传安全知识,更在防溺水、电动车规范停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高效传递安全信息,呼吁村民及租客将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远离易燃物,共同营造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此外,在暑假期间,无人机还积极参与到水域巡查中,通过高空喊话制止潜在的危险行为,有效预防了溺水事故的发生。南桥镇无人机“游村”行动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示了科技在乡村治理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注新业态从业者

  法律咨询、康复理疗、义诊服务……为“新”群体“充电加油”

  在繁忙的都市中,一群“新”群体正悄然获得关怀与力量。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服务活动在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一社区中心温暖展开,为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慰藉。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法律咨询、社保咨询、心理咨询等多个摊位一字排开,犹如一座座“能量站”,为新就业群体“充电加油”。此外,中医药健康咨询区也备受青睐,专家们耐心解答他们的健康疑问,并传授日常保健知识。此次活动是南桥镇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为“新”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为南桥镇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类似的关爱活动将持续开展,为更多新就业群体送去温暖与力量。

  

  

  “爱新餐”来了,新业态劳动者新增6000多个实惠就餐好去处

  午晚餐是跑单高峰时间,骑手吃不上好饭怎么办?近日,上海市总工会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携手饿了么,于黄浦区共同启动了“爱新餐”项目,旨在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实惠、便捷、健康的就餐服务。该项目通过政府支持、平台投入及商家参与,解决了骑手们“就餐难、就餐贵”的困境。目前,已有超过6000家爱心餐饮商家参与,为骑手们提供专属平价营养餐。饿了么蓝骑士们纷纷表示,爱新餐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特惠套餐,还有红包补贴,让他们的日常就餐更加轻松。饿了么表示,将在更多城市推广“爱新餐”项目,持续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新业态劳动者的关爱,也推动了城市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季节限定”升级为“四季为伴”,南外滩新增一处温暖的家

  炎炎暑热,一批“爱心冰柜”的出现带来了可贵的凉意。近日,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联合国海证券等党建成员单位,为南外滩金融社区的新业态群体送上了清凉与关爱。这些身披冰蓝色外衣的爱心冰柜的到来,不仅为骑手们提供了夏日清凉,更成为了社区关怀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关爱并未随高温消退。小东门街道与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中后台第一支部委员会签订共建协议,将这份“季节限定”的爱心升级为“四季为伴”的“新业驿站”。新驿站不仅在炎炎夏日提供清凉,还将在冬日送去温暖,为新业态群体提供饮用水、充电、歇脚等常态化服务,并通过健康讲座等活动,持续传递党组织和街道的关怀。未来该街道将努力凝聚骑手群体,让他们在服务企业、白领、居民的同时,也能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为南外滩的建设贡献力量。

  

  

  策划:杨金志、胡昊

  统筹:潘旭、徐剑

  主编:朱翃、燕晓英

  写作:史依灵、师千行

  内容分析:师千行

  制作:区域新闻报道研究中心(新华网上海频道、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

【纠错】 【责任编辑: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