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2024浦江创新论坛观察-新华网
2024 09/27 06:45:52
来源:新华网

搭建平台,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2024浦江创新论坛观察

字体: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搭建平台,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2024浦江创新论坛观察》。全文如下:

  “独木难支指的是,一根木头支撑不起一座大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科学永远是一项全球合作事业。”在近日闭幕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马克·沃尔波特爵士用中国成语“独木难支”来描述科技创新跨国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300余位来自国际组织、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其中境外嘉宾近40%,来自匈牙利、美国、德国、日本等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论坛上,更融合的共创、更长期的支持和更高水平的开放,让不少国外科学家对中国科研环境频频点赞。

 2024浦江创新论坛现场(受访者供图)

  共同探索“最先一公里”

  面对人类共同的“问号”,在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全球合作、共同发起大科学计划已是“必选题”。

  6年前,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集结号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吹响。6年后,“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发起人之一、美国“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勒罗伊·胡德又一次站上论坛演讲席。

  勒罗伊·胡德认为,人类表型组计划有可能促进医疗领域的重大变革,将以疾病护理为基础的医疗形式转变为健康护理或预防性护理的模式。通过促进生物学、医学、计算科学、工程学等跨学科的合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团队共同协作,推动研究全球化,“这将是一次通过国际合作,孕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健康产业格局的有益探索”。

  创设于2008年的浦江创新论坛,始终是观察中国创新全球位置的“风向标”。去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就是在这一论坛向全球发出倡议,进行大科学合作的生态创新。今年,大科学计划仍然是解决基础假设难题的重要国际合作领域。

  记者感受到,今年大会上,不少外籍与会者对与中国合作的评价不再局限于技术互补、利益互惠,还有理念的互相启发。

  疟疾每年造成大量儿童死亡,持续危害贫穷、脆弱人群,而科技可以让蚊子不再携带疟原虫,有望抑制疟疾传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四宝用共生菌杀死蚊子肠道内疟原虫的研究,获得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项目支持。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的“特色小镇”模式也让不少与会者深受触动。

  “一直以来我们和中国的合作卓有成效。”巴西坎皮纳格兰德联邦大学教授阿米尔卡·拉贝洛·德奎罗斯说,“我们在巴西建设了射电望远镜,这是中巴合作的项目,希望今年底之前能完成。”

  2023年,阿米尔卡在中国参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时,被当地的“航天小镇”吸引。受此启发,他回到巴西后也希望效仿中国的做法。下个月,这个航空小镇或天文小镇或许就可以在巴西动工。

  视中国为“科研故乡”

  多位外籍科学家表示,蓬勃发展的上海,正成为他们眼中的“科研故乡”。

  2016年以来,全球科技倡导小组、伦敦科技周创始合伙人拉斯·肖时常造访中国。他在全球运营了40个全球技术社区小组,其中有6个在中国。

  马来西亚籍青年学者许金祥是一位在缪子物理实验领域深耕的青年科学家,自201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工作,已在上海定居5年。

  在他看来,越尖端的探索,越需要合作。“如果你玩过乐高,就知道不同的基本单元组合可以搭出不同形状、颜色的乐高玩具。宇宙也是如此,缪子就是其中一种基本粒子。它是如何与其他的基本单元相互作用,有多少种作用,我们正在对此展开研究。”在论坛上,许金祥这样说。

  最吸引许金祥将中国作为“科研故乡”的,是位于上海张江的大科学装置群。他首先提出利用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SHINE)装置的加速器电子驱动高重频脉冲式缪子源,并将其应用于基础研究。这一设想于2022年入选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许金祥还带领团队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合作,探索将这一技术运用于上海市地下空间。

  许金祥的团队包括10人左右的博士后和研究生,除了中国科研人员,还有日本籍、尼泊尔籍科学家加入。在李政道研究所,全所100余位科学家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外籍科研人员占比约40%。

  浦江创新论坛、国际顶尖孵化器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搭建平台,为全球科技合作“开窗”、为全球科技人才“筑巢”。

  中国-塞尔维亚天然产物与药物发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是这样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培养平台之一。“不仅塞尔维亚曾派出一组科学家来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参访,还有来自克罗地亚的研究学者访问过我们的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叶阳说,联合实验室加大了人才的交流互换,“我们也和塞尔维亚科学部签署了协议,会有更多的塞尔维亚学生来中国访学研究”。

  不断扩大科技“朋友圈”

  作为论坛的内容之一,全球创业投资大会也同步举办,全球1000多个A轮融资前的创业项目报名,500多家孵化机构、200多家投资机构参会,大会评选出的100项来自全球的创新项目在这里集中展示。

  金融是创新项目拔节生长的关键要素,耐心资本也是浦江论坛的关键词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论坛期间正式发布了百亿级的未来产业基金。该基金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而且明确基金管理人需要具备源头发现的能力,要有全球视野、高敏捷性和定价能力,能及时发现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口”。

  在主办方看来,论坛不仅聚焦基础研究的前沿探索,更搭建了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对接平台,让全球资源携手服务创新。

  记者注意到,一些产品十分抢手,技术人员常被好几个技术经理人围在中间。技术经理人刘海瑞说,“我是带着企业的需求来‘淘展’的,希望找到在矿山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他去年在这里“淘”到的技术已经用在了产业中。

  这是浦江创新论坛另一平台——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打造全球企业和科研团队之间的技术供需快车道,今年面向全球发布的技术需求多达4000余项,主要面向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碳技术、数字技术等八个产业方向。

  科技“朋友圈”的扩大,让科技、产业、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能更好地“双向奔赴”。在2012年首创主宾国机制后,多个国家受邀作为主宾国参加论坛,成为开拓国际创新合作的受益者。今年正值中匈建交75周年,匈牙利成为论坛主宾国,开展中匈高级别科技创新对话、主宾国专题论坛等活动。

  匈牙利塞梅维什大学副校长彼得·费迪南迪从科技、资本、人才等方面,向中国企业和学生发出邀请。

  不少科技工作者表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为全球科学家面临的共性难题,开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药方。开放和携手,才是永恒的话题。(记者 周琳 董雪)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