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军委四烈士”牺牲95周年 龙华烈士陵园系列专题片《最后一次向党表白》上线
在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内,有一张1928年中共中央军事部组织图,上面标注了四个名字: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1929年8月24日,他们在上海召开秘密会议时,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并被火速宣判死刑。8月30日黄昏,四人齐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向刑场,慷慨赴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仍然坚定地喊出“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他们用生命践行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牺牲一切的誓言。
为纪念“军委四烈士”牺牲95周年,彰显英烈精神永不磨灭、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龙陵”,于近日上线系列专题片《最后一次向党表白》。该片通过历史影像、情景演绎和人物访谈,以深情笔触勾勒出彭湃、杨殷、颜昌颐和邢士贞四位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带领观众追寻英烈足迹,重温峥嵘岁月。
专题片坚持“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将彭湃在田间地头播撒革命的火种,杨殷如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奋战,颜昌颐和邢士贞以无畏的勇气和智慧,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坚持斗争的生动场面逐一还原。该系列专题片由《火种的诞生》《燃烧的岁月》和《不屈的荣光》三部作品组成,讲述了四位英烈从树立理想信仰,进而投身革命事业到最终舍身取义的过程,展现了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革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激励着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火种的诞生》:燃信念之火,逐理想之光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风雨如磐的变革前夕,一股股新思想的激流猛烈冲击着古老社会的桎梏,唤醒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觉醒之心。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一群怀揣理想与信念的青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誓以血肉之躯铸就国家的未来。
“有时侯闲聊的时侯就问他,你长大了以后做什么样的人?他说我长大了以后,要做一个像竹子一样有骨气的人,像梅花一样御寒不调,像松树一样常青。他的一生就是践行他自己立下的这个志向。”杨殷外孙女崔静薇回忆道。
出生于1892年的杨殷自幼便立下鸿鹄之志,誓要成为那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松柏。1911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他的名字便与反抗清王朝、推翻北洋军阀的斗争紧密相连。他的坚定与勇敢,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成为无数人心中“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的光辉典范。
彭湃,这位1896年出生于广东海丰的富家子弟,却选择了一条与家族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心系苍生,与贫苦农民同呼吸、共命运,1913年发起的群进会,以及后来在家乡掀起的反封建、争独立的爱国浪潮,无不彰显了他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壮志豪情。得趣书室,这一方小小的天地,见证了他点燃农民运动星星之火的伟大时刻。
颜昌颐,1900年出生于湖南安乡,自幼便以“人贵立志,学贵永恒”为座右铭,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与光明。1918年,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立志为改变中国而奋斗。颜昌颐侄孙颜竞在采访里提到:“在大革命时期,颜昌颐就一直是一个,以他那种无畏牺牲深刻影响他人的人。”在革命风暴中,他不畏牺牲的精神成为无数革命者心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邢士贞,1903年出生于山西的一个小山村。1925年,他在家乡汾西参加革命活动,组织青年投身革命,并成立了农民协会,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从村庄到城市,他一路践行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这些革命先烈的故事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一页,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行的力量。无论是面对战场的硝烟,还是监狱中的酷刑,他们始终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精神,谱写了无数令人动容的壮丽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燃烧的岁月》:铸革命之魂,扬热血之志
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巨浪汹涌澎湃,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踏上了救国救民的光辉征途。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革命先烈,以青春为笔,生命为墨,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其光辉事迹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者勇往直前。专题片《最后一次向党表白——燃烧的岁月》将为我们生动再现四位英烈投身革命事业的壮举。
彭湃出身于优渥之家,“过的是公子的生活,衣食无忧”,却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农民运动的洪流之中,成为贫苦农民心中亲切的“湃哥”。1922年,他在海丰亲手点燃了“六人农会”这盏明灯,这微弱的火光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不仅在海丰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更成了中国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的起点。彭湃不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还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实践,努力唤醒民众沉睡的觉醒意识,为中国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作为中共湖南区委军事部的杰出领导者,颜昌颐英勇地策应了南昌起义,并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于多个关键战役之中。在海陆丰的激烈战斗中,他虽屡遭重创,但革命信念却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坚韧与无畏,号召全体同志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舍生忘死、奋勇向前。
邢士贞则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积极推动兵运工作方法的改革,指导反抗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斗争。他常以革命前辈的言行激励后人,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无论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邢士贞都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视牺牲为归宿,展现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境界。“他时刻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就像他们在监狱中说的那句话一样:只要我们还在死前的一秒钟,我们就要对党和人民作出贡献,随时准备牺牲自我。”邢士贞侄孙邢红建感慨道。
杨殷,这位来自广东的革命先驱,不仅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和推动者。在党内,他与其他领导人紧密合作,共同研究部署武装斗争的策略与计划,为严惩叛徒和内奸、维护党的纯洁性立下了汗马功劳。杨殷的革命生涯是他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事业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之上。
这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铺平了道路,他们的精神如同火炬,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信仰的执着、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悔追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不屈的荣光》:舍生之希望,存浩然之气
1929年8月24日夜,平静之下的上海暗流涌动,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四位革命先驱因为叛徒的告密,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和严刑拷打的折磨,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8月30日,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四位烈士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周恩来在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上撰文指出“彭、杨、颜、邢四烈士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中国党之很大的损失!”他们“英勇的战绩,却永远光明地纪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湮灭。”
在狱中,彭湃、杨殷等人仍然不忘党的事业,他们联名写信给中共中央,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为革命牺牲的决心。“我们自巡捕房经公安局到警备司令部,五人拘一处,均上脚镣,我们从公安局解到司令部,对解我们之警察曾作相当宣传,他们甚表同情。我等此次被白害,已是无法挽救,我们在此精神很好,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望保重身体,为药我们未死的那一秒以前,我们努力做党的工作,向士兵宣传,向域内群众宣传,同志们不要为我们哀痛,望你们大家努力。”
他们坚信,革命的火种已经在全国燃起,无数的同志将会接过他们未竟的事业。
他们的精神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无数后来者的斗志。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信仰坚定、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才能筑起中华民族觉醒独立的胜利坦途。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和平与繁荣,但不能忘记这些为之奋斗的英雄。四位烈士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想和信念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正是因为无数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家国不可两全,国家是主要的,没有国就没有家。”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正是他们信仰的真实写照。作为后人,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光辉事迹,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