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28日电(史依灵)“在技术革命的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特别要发展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对话国际学术共同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让世界看到亚洲、看到中国。”在26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上海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如是说。
第四届“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上海论坛”举行。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第四届“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上海论坛”以“技术革命与政治经济秩序变迁”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联合发起。论坛紧抓技术革命这一时代浪潮和学术热点,力图通过综合性的视角,剖析新兴技术如何影响和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探索经济结构转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全球话语权塑造的新路径。
“本届论坛是对科学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挖掘,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表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技术革命与大国博弈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如何深刻把握技术革命的内在规律、如何驾驭由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变化,是时代呼吁当代学者研究的重要命题。
论坛议题的设置紧扣主题,多位知名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了当前技术变革在全球治理、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本次论坛奠定了浓厚学术基调。郑永年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政治秩序”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要理解依托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政治秩序的关系,需要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展开分析,“而社会关系必须作为关键的中间变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庞珣以“好秩序,坏秩序?人工智能对齐的政治与政治学”为主题,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对齐问题。庞珣认为,这不仅是技术议题,更是关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关键挑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超级代理人创造了崭新的技术对接问题,这使其在对社会治理和秩序建构的影响上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理挑战。”庞珣表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需从福利视角转向风险管理,从地方性的安排转化为全球性的安排,并且将这些安排从技术性的、规范性的治理框架中,纳入到政治方式的、追求柔性的和基于妥协的治理制度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则以“新秩序,旧秩序?国际秩序变革与治理形态转型”为题,探讨了“百年变局”背景下的全球秩序变革以及安全风险。张骥认为,国家化、国际秩序的地缘政治回归、大国竞争和意识形态重新突出和分化是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四大主要趋势,“这些变化给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张骥说,安全问题已重新回到国际政治中心视角,国家不仅需要解决安全与发展的矛盾,也需在全球环境中平衡安全与开放、安全与和平的关系,“当前技术的应用既为治理难题带来新的解决可能,也加深了安全领域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关键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黄琪轩以“技术革命的时段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为题进行主旨报告,阐明了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动荡变革期。黄琪轩回顾了历史上各个技术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动荡,认为技术革命的“进行时”往往带来不稳定,而“完成时”则带来稳定与秩序。他认为,当前技术革命的早期阶段已引发全球大国间的激烈竞争,这一动荡期对全球秩序将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理解历史周期对于重新思考时代主题、应对当下的全球挑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本届论坛还设有三个平行论坛,参会学者围绕不同主题展示研究成果、分享科研心得,评议专家和听众针对各项研究展开了深入和细致的讨论。与会学者们通过深入的对话和热烈的讨论,为理解当今世界技术革命与政治经济秩序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面向技术革命大背景下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中国政治经济研究上海论坛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论坛将继续致力于汇聚政治经济学界前沿智慧,推动全球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研究,为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秩序以及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科话语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