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星地图俯瞰,平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濒杭州湾,东临上海市。作为浙江唯一一个海、陆都与上海接壤的县市,凭借“面朝大海、背靠上海”的“两海优势”,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平湖以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为目标,通过创新平台和精准施策,逐步发展为区域人才流动和产业合作的桥头堡。
自2011年确立“人才强市”战略以来,平湖始终将人才引领发展置于战略核心,视其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围绕“引才、育才、留才”三大重点,平湖先后建设了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东华纳米技术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打造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支点。2023年,平湖(上海)国际创新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平湖市首次将引才触角延伸至上海的重要实践。“招才招到校门口”的布局,使平湖直接对接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拉近了创新资源、高端项目和科技人才的引进路径。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平湖如何借助区位优势,持续巩固人才引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对此,平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平湖的关键在于发挥区位优势、创新驱动,持续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当前的平湖,立足实际、借力上海、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的人才集聚与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平湖航拍图
阵地“飞”出去
借力上海 搭建引才平台
搭乘高铁从上海虹桥出发再坐车,最快40分钟即可抵达平湖市;从平湖驱车前往上海市中心也仅需约1.5小时。
近年来,平湖依托区位优势,推动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平湖新材料研究院等高校合作科研平台建设,布局浙江东华纳米技术研究院、596长三角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特色平台,吸引大量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的落地。面对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源更深层次的需求,平湖决定将目光投向更靠近源头的地方。
2023年,平湖在上海闵行区吴泾宝龙中心建立了平湖(上海)国际创新中心,并以“报本思园”人才服务飞地为载体,将引才触角精准延伸至顶尖高校周边。
沿着吴泾宝龙中心的街道漫步,不到四分钟便可抵达华东师范大学;再往远一点,15分钟内即到上海交通大学。依托这一优越选址,创新中心成为连接沪平两地人才与资源的桥梁,承载着“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平湖”的使命,为平湖提升在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群体中的知晓度,推动创新资源与优质项目加速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过去,平湖作为县级市,虽然紧邻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着‘区位优势’,但也曾面临‘人才虹吸’的困境。”谈及往昔,平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臻感慨颇深,“现在我们把飞地建在上海高校旁,与人才、项目零距离接触,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
“‘报本思园’的名字,取自平湖城市精神‘平和报本’和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王臻介绍道,“人才服务飞地不仅是信息‘收发站’,更是合作‘黏合剂’。”他表示,通过这一平台,平湖将上海的科创动态和高水平人才引入本地,同时为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搭建桥梁,推动技术难题解决与成果转化落地。
在“报本思园”,创业者们热烈讨论,从汽车产业到新材料技术,每一个提案都充满创意。11月27日的“科创赋能·产才聚焦”沙龙活动上,4个上海科技人才项目路演,与平湖乡镇平台深入交流。
报本思园会议室活动图
这样的热闹场景,正是“报本思园”发挥其引才聚才功能的缩影。
王臻表示:“这里的活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创新项目,很多优秀项目通过这里落地平湖。”他补充说,对于通过评审的项目,平湖将提供从资金扶持到政策配套的全方位支持,确保每一个好点子都能在平湖找到合适的土壤。
作为平湖市人才工作的前哨阵地,“报本思园”突破了地域限制,为平湖引才聚才开辟了新渠道。通过“招才招到校门口”的模式,平湖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直接联系,搭建起与高校深度协作的桥梁。
“‘一人一方案’服务,让我们的科研更加专注、高效,平湖的支持让我们倍感温暖。”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员陈建刚博士表示,团队不仅享受了政策解读和租金减免,还借助“报本思园”的会议场地和专业服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
截止目前,“报本思园”已经举办了85场活动,接待各类人才2000余人次,吸引了25家知名投资机构入驻,对接160余个高端人才项目,其中40余个项目在飞地和平湖落地,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高校“请”进来
深耕合作 推动人才聚集
为了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平湖,市政府在本地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和主导产业,搭建起人才发展的广阔舞台。王臻表示:“引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能留下、扎根并发挥价值,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近年来,平湖不断深化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推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并实施“科研+企业服务”的发展模式,结合平湖产业特色,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成为平湖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的重要窗口。研究院聚焦高端光电子器件、芯片、模块及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并与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和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签约仪式
“当时,学校决定将研究院设在平湖,除了平湖对科研平台的大力支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上海的距离适中,交通便捷,且人才资源丰富,师生也愿意过来。”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副院长叶璐回忆道,“像我平时住在上海市区,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平湖,相比上海市区的拥堵,这里显得非常方便。”
“我们现在有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一批国家级人才,在平湖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光电封测工程师团队,5年累计开展了1100多个国内外光电科研项目,服务80多家国内外光电研发企业;近两年,研究院的科研服务经费额度已超过1000万元。”叶璐表示,研究院不仅承载着科研创新的使命,也为平湖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地。
微纳加工工程师张媛毕业后曾在上海一家企业从事光电工作,但得知家乡成立了光电研究院后,她也毅然选择回到平湖工作。她表示:“研究院的科研条件和发展前景完全不输一线城市,能够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一切都变得更有意义。”类似的故事在研究院里还有许多.....。
这两年,平湖还全力抢抓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发展风口,聚焦3+3+3产业体系,推动人才强市的计划不断走向走深走实。从2019年揭牌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2020年启用航天科工二十三所平湖实验室,2021年成立毛军发院士工作站,到2023年建设浙江东华纳米技术研究院、2024年正式启用596长三角创新中心。
如今,平湖已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各类创新平台10个,已积极推动市内企业与上海交大、东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0多家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与9个院士团队开展对接合作。
服务“留”下来
优化环境 促使人才扎根
人才来了,更要留下来。平湖市的城市魅力、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一系列周到的服务举措,成为了留住人才的重要砝码。
“今年是我来到平湖的第三年,人才办经常组织培训和各类有趣的活动,既充实了自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平湖的李峰(化名)表示。
朱威震博士刚从海外归来,他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回国的第一天,平湖就安排我入住人才公寓,还为我准备了生日蛋糕。借此机会,我与邻居们第一次交流,大家热情地参加了我的生日派对,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平湖通过“禾你在一起”的理念,帮助人才更快融入当地生活,并提供周到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平湖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留研微表示:“我们通过多渠道的服务和活动,帮助人才建立在平湖的社交圈,增强他们的归属感,确保他们能够在平湖扎根发展。”
人才赛艇活动现场
平湖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沈艳珺表示:“通过聘请专业服务机构,我们打造了‘一楼一管家’服务,确保能够快速、精准地响应人才需求。
让人才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更加富有。平湖正在以行动践行这一理念。
目前,平湖全市已建设超过1万套市镇企三级公寓,其中包括459套过渡性免费公寓和126套高品质人才公寓。入住人才公寓的人员可享受租金补贴,并且周边配套设施正在持续优化提升。
“未来,平湖将继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高层次人才在平湖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好,为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王臻表示。
人才汇聚,平湖的发展才更具活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正被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吸引,他们扎根在平湖,推动着这座城市向着更加璀璨的未来迈进。(郑羽舒 胡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