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市区出发,向青浦方向,过江苏吴江,便到了湖州南浔。这里是长三角的几何中心,也是湖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南浔不断借力而行、乘势而上。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眼下,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全新的发展机遇,将随着贯通南浔的高速列车,疾驰而来。日前,南浔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南浔加快构建与长三角各城市更高等级、更深层次、更广维度区域协作的新格局,南浔这片热土在高铁新时代将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沪苏湖高铁南浔段(沈勇强/摄)
培育未来产业,按下南浔发展“快进键”
接轨“老大哥”上海,是长三角不少城市的发展战略。但南浔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依靠城市能级、产业配套等因素叠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集聚效应”,避免“虹吸效应”。
“如果产业能级不提升,用再好的政策招引再多的人才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现在锚定产业提升,围绕产业链建设精心布局,配套创新链,最终构建人才链赋能发展。”南浔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振兴区域经济,关键还是在于产业发展。为此,锚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未来产业,南浔区不断排兵布阵,系统构建了“1+4”未来产业体系,其中“1”指的是光电显示产业,“4”则是未来能源、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和人工智能4大产业。
聚焦这些未来产业新赛道,南浔区剑指“万亩千亿”,吹响向“新”进军的号角。“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是指面向万亩空间左右、千亿元以上产出的产业平台,是浙江“顶配版”的产业发展平台。今年以来,南浔围绕光电及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全力打造万亩平台、构筑千亿集群。南浔“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正在成为南浔新一轮发展的经济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
这样的产业平台能量有多大,发展势头如何?将镜头对准南浔“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总投资约90亿元的浙江莱宝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项目建设正酣,为南浔区光电及半导体产业链再添重要一环。以莱宝高科为代表的“链主型”项目将进一步填补全省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的空白,对南浔“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具有龙头引领作用。
这也是南浔的产业培育特色之处,即通过培育和招引那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链主企业和高能级研究院,并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共同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走出一条集群化发展道路。
眼下,南浔“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随着莱宝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MED)项目、赛腾高端半导体、新能源及消费电子智能装备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南浔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光电显示产业新矩阵正加速成形。
南浔“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创新体制机制,冲刺“双百双万”目标
去年3月,南浔区探索实施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整合经信、科技、人社、人才集团等力量,配置专门人员力量,创新组建区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中心通过统筹政策、资金、平台三大要素,项目化推进局长、镇长、科长、特战队长等“四长”领办重点任务,实现科技人才工作“统、管、考”一体推进。
“县域发展通常受资金、平台、人才等要素制约较大,灵活调配空间不足,为此必须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加强资源统筹。”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浔优化人才工作打法背后的思路。
今年年初,南浔印发了《2024年南浔区科技人才“双百双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对招引科技人才企业、青年创业团队和技术产业工人提出新目标——即引进百家人才科创企业、百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和万名大学生、万名技术产业工人。
立下“双百双万”的目标,背后是南浔区更为开阔的产业观与人才观,与南浔发展前景相匹配,为未来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不难看出,南浔对加快区域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南浔全域的创新密度、力度和深度。
为纳入更多的创新企业和项目,南浔区委组织部牵头排摸全区科创园区底数,系统规划长三角未来食品、长三角涉化半导体等专业园区11个、总面积超108万方,明确重点项目、腾退项目、闲置空间“三张清单”,统一运营管理,重点面向长三角区域实施“筑巢引凤”招才。此外,南浔还抢先布局上海松江、青浦等地人才飞地5个,深化“上海研发+南浔智造”跨域产业链协同,持续聚引项目落户南浔。
除了人才创业平台,南浔也在全力提速青年成长平台建设。今年7月,该区全面启动青年入乡发展培育计划,全力打造“1+3+N”的青创空间格局,建成“和孚云朵农场—含山未来合创谷—窑里青在空间”等青创示范带2条,获评市级青创空间2家。在青创项目招引上,健全区镇联动、招商招才并进的青创项目招引体系,围绕科创、乡创、数创等六大领域联片结对,协同招引,全年招引青创项目近300个,涌现出了虹绯文化、稻也露营、金迈驰科技等一批标杆性项目。
在招引和服务创新创业项目方面,2021年,南浔区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区县级人才集团,在人才工作市场化探索上迈出了崭新一步。此后南浔人才产业集团又在全市率先取得全金融牌照,在市场化引才上走在前列,通过不断完善基金管理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依托多元化投资模式和广泛的社会资本合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
蓄势跨越发展,加速推进上合区建设
作为湖州东大门,湖州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南浔的发展思路历来明确。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南浔谋划成立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上合区”),率先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和政策实验,以“一湾一镇一区”为核心区布局未来产业。
“一湾一镇一区”指的是上海湾、南浔古镇、高新区高铁板块,三者分工明确。“上海湾”致力于建设“学研港”“科创岛”“文创田”等创新平台,打造青年创业创新梦工厂,搭起人才和企业之间的“鹊桥”;南浔古镇则植入会晤、展览、谈判等开放空间,在小桥流水间搭建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舞台;高新区高铁板块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园”、优势产业升级“助推器”、企业上市培育“集聚区”为主要方向,为长三角创新型企业和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配套落地载体,全方位大打“同城”对接牌。
不难看出,三大板块各具特色又互为依托,参与资源分配、承接溢出效应、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旨在打通人才、研发、孵化、制造等环节,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沪苏湖高铁通车后,南浔抵达上海仅需30分钟,高效的交通路径,必然将提高沪浔两地来往的层次、频率和多样性,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以“上合区”为支点,续写沪浔新时代“双城记”,正在构筑南浔加快崛起的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强力助推南浔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全新的机遇下,南浔区已做好了全面准备。今年南浔正式成立了上合区推进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挂帅,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全面加快推进上合区建设。
事实上,上合区建设推进以来,“30分钟到上海”的同城效应也已经提前释放。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太阳酒店、大象酒店、新江南青创部落、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镇海中学南浔校区、上海世外教育南浔实验学校等一批强基础、提能级的重大功能性项目,陆续在南浔落地生根。“现在我们出去招才招商更加容易了,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争相用脚‘投票’南浔,纷纷‘抢滩’落户。”
如今的南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大开“开放”之门,迎接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更大范围的项目与人才,真正找到了撬动发展的支点。
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跃,南浔正加速蓄力。(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