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你可以去家附近哪些地方休闲娱乐?在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这个答案多姿多彩。
在殷行,15分钟的步行距离,你可以去社区文化中心看一场群艺术演出,可以走进公园欣赏一场高质量的艺术盛宴,也可以在居委服务点感受浓郁书香,亦或走进社区健身中心体验健康养生新风尚……
细数下来,殷行街道每年要为老百姓送上300余场文化活动。160个休闲好去处为辖区内超一半的老年人口提供“精神处方”“健康处方”,“15分钟文化便民圈”也构筑起了全年龄段百姓生活的“幸福圈”,真正打造“多姿多彩,其乐融融”的社区氛围。
给足“仪式感”,为社区“办文化节”
每年入秋,殷行街道的公园里,传出阵阵戏曲声。听到熟悉的曲调,公园里散步的阿姨爷叔都忍不住跟着哼唱几句;银杏树荫下搭台,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演出,引得台下观众拍手叫好,兴之所至还会上演“全场大合唱”。“年轻人看演唱会,老年人更流行追戏曲。”不少中老年票友现场“追星”场场不落,公园里人山人海。
放在公园里的戏曲文化节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这是殷行街道为居民们送上的文化大礼包,打造出了“戏曲公园”这一特色文化品牌。舞台上,《三岔口》《悟空降妖》《空城计》《红灯记》《沙家浜》等经典剧目好戏连台,来自上海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严庆谷、郝杰等名角轮番登场,专业的戏曲功底,精湛醇厚的唱腔,让台下观众连连叫好。除了专业院团,街道还为社区票友搭台唱戏,展示一台台欢唱和谐的邻里同戏。
“所有剧种、演出,都是老百姓一张张问卷填出来的,整个节目单再根据大家的需求调整。”在殷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石海军看来,邀群众看、请群众演、让群众乐,戏曲节才能历久弥新。“老百姓对优质戏曲文化的配送有自己的需求,就得听他们的,戏曲节本来就是给老百姓办的。”
然而,为老百姓“办节”,既要照顾辖区内超50%的老年人口,也要吸引年轻人到社区来。2025年春节来得早,这段时间,殷行街道为社区居民打造的春联文化节已早早启动。这个连续举办了16年的春联文化节,家家户户把自家的门头贡献出来,名家大师与社区居民共同用笔墨书写社区发展新图景,展示美丽殷行新风貌。今年,在保留传统文化节目的基础上,街道又加入二次元互动和周边义卖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经过多年探索,如今,殷行街道已形成了春联文化节、戏曲文化节、共青森林音乐节、文明生活节等文化品牌活动,为辖区内居民送上一场场文化盛宴。“为老百姓办文化节,我们是认真的,每一年都要有变化、有新意。我们正探索在品牌活动中引入二次元元素,努力让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在这里交汇‘出圈’,展示我们殷行的朝气。”石海军说。
永不落幕的文化好去处 为百姓开出“精神处方”
在“家门口”看一场演出,是很多殷行居民最寻常不过的休闲娱乐去处。从年头到年尾,合唱、舞蹈、沪剧、越剧、书画、时装等近400支街道文艺团队,每月将文艺作品送到居民群众的“家门口”。在这个“百姓舞台”上,居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唱主角,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工作者也走上舞台当演员,唱响社区文化的多彩韵律。
永不落幕的社区舞台群文表演,也让老百姓在文化体验中,获得了满满的情绪价值。魔术杂技、交响管乐、小品曲艺等观赏类节目,插花艺术、香囊制作、红色剪纸等体验类课程在社区舞台相继呈现。不完全统计,殷行街道每年举办的演出讲座、导览赏析、文化微游等活动达300余场,累计吸引了上万名居民的热情参与。“我最喜欢民乐,我自己是喜欢拉二胡,在老年兴趣班也学习一些,所以只要民乐队有表演,我就雷打不动去参加,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居民张阿姨说。
不仅有曲调婉转,还有书香致远。如何让“书香不怕巷子深”?街道构建了“1+1+7”的社区服务网络,包括街道图书馆、睦邻中心分馆和7个居委服务点。馆藏文献资源总量7.4万册,年均接待读者近十万人次,打通了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每年,围绕世界读书日、上海市民文化节等,街道开展新书推荐、名家讲堂、读书分享等阅读活动近60场,让书香飘向每一个角落。“我们正在推进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未来还将开展亲子阅读、儿童展览、非遗体验等文化活动,让全民阅读在殷行遍地开花。”殷行街道社区宣文办主任管宇说。
如今,在殷行,160个休闲好去处让文化空间“圈点成景”,300余场文化活动“串珠成链”,也串联起了辖区居民的“15分钟文化便民圈”。贯穿全年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犹如一剂剂“精神处方”,为居民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目前,殷行街道“15分钟文化便民圈”正在日趋完善,未来计划将阅读角、展览柜、文化墙等嵌入到文化站点、公园、银行、商超等地,持续开展艺术展出、阅读分享等活动,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城市、社区,始终是有欢乐、有温度、有情怀的家。”管宇说。
为老年人提供“运动处方”
一楼,中老年人熟练地在各类健身器材上运动;二楼,年轻人在撸铁、普拉提,挥汗如雨;户外,孩子们在游乐区欢乐嬉戏……这些锻炼场景同时出现在一个楼里,一时令人诧异: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这里是殷行街道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也是上海市首家“全龄友好”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这里设立了包括运动健康测评、运动健康指导、慢病运动干预在内的“6+1”公共体育服务功能,一楼设有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残障人士阳光康健驿站、社区(运动)健康师服务站、智慧健康驿站等功能区域,二楼设有市民健身驿站、青少年运动健康驿站、普拉提等区域,全年龄段全人群的健康运动需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落脚点,实现运动健康服务的闭环。
在一楼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健身房——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社区老人每月仅需69元,就可以享受专业的健康服务。退休的岑雪芳就是这里的首批会员。过去6年,岑阿姨每周都来锻炼4-5次,每次跑步至少半小时,跑完后就用全身垂直律动机放松一下肌肉,随后在等速肌力训练机上进行力量训练。有时候,她还会上上舞蹈课。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她身体明显的变化:脂肪肝慢慢消失了,体重减了20斤,血压也恢复了正常。
2024年9月,岑阿姨还受邀参加了国家卫健委“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退休后的健康生活。“以前血压药每天一片,现在只需要吃四分之一片,目前血压稳定在108/75左右,去年的体检报告都达标了。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不再像刚退休时候那样无精打采,身体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岑阿姨说。
记者走访看到,上午9点多,已有不少老人前来打卡。老年人首次锻炼前,通过运动健康数字化平台采集健康状况,开展风险筛查,建立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运动方案。在运动前测量血压,运动中通过臂带监控心率,物联网系统实时记录运动数据,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门口,一块大屏幕上显示目前中心的实时运营数据:从2018年开业到1月14日,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累计服务176115人次,市民健康驿站累计服务317018人次,阳光康健驿站累计服务36495人次。
历经6年发展,这个健身中心已升级成为了多部门协同协作、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4.0版,并入选上海市首批“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首批“上海市运动健康科普基地”“社区(运动)健康师工作站示范点”“上海残疾人体质监测点”等,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运动,达到“花小钱省大钱”的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上海样本”。
“不仅要做好体育健身,也要做好健康促进。如今,社区里的一条健身步道从早到晚都有人走,老人们要健身,要养身,也要交流,健身中心是他们最喜爱的去处之一。”殷行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邱红说。
邱红介绍,立足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这一特色阵地,街道整合区域内各方体育资源,织密“三大层级”健康服务网络,即市区级运动场地敞开大门,辖区内中原体育场、15所中小学校等运动场地全面对外开放,满足全民健身需求;街道级运动场地在进行智能无人化改造后,向居民开启“体育+互联网”共享新模式;此外,分布在各居民区内的90个社区健身苑点,则可以满足居民“足不出小区”享受便捷的体育健身服务。
“为老百姓服务要动真情、下真功,做好民生工作,社区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其乐融融。”邱红说。
出品: 王永前 姜微
策划:杨金志
监制:潘旭 方为
统筹:朱翃
记者:孙青
视频制作:徐昌敏 虞礼锋 张千石 陈鹏帅 尹骏逸
鸣谢:杨浦区委宣传部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