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规模突破五万亿 集流成海是如何实现的?-新华网
2025 01/18 12:08:01
来源:新华网

上海经济规模突破五万亿 集流成海是如何实现的?

字体:

  新华网上海1月18日电(记者朱翃 史依灵 许超)上海市市长龚正日前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一年来,上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上海这张5万亿成绩单的“江海”,离不开这座城市每一家单位、每一位市民的“涓涓细流”;也离不开这座城市从区域发展到人才引进,从深化改革到现代治理的持续发力。

  

  这是1月14日拍摄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城街景。新华社记者 桑彤 摄

  龙头带动 长三角凝心聚力

  上海是中国对外的窗口,正在加快“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相全球、扩大开放是上海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数据显示,上海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增长8.2%;保持全球最大进出口贸易口岸城市地位,浦东机场口岸入境外籍人员数量居全国空港首位;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420.6万吨、1.25亿人次,排名分别升至世界第二、第三;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万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

  面向太平洋的豪气,来自背靠长三角的底气。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上海在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步履扎实、稳中求进。沪苏湖高铁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捷报频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方厅水院、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不断加快,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华东无人机基地建设蓄势待发……

  

  12月26日,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上海虹桥至湖州站最快55分钟可达。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龙头带动、兄弟齐心,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如今“头昂腰壮”,不只有出挑的头部城市,腰部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这种完备的梯度结构和高效的产业协作,凸显的正是长三角城市发展生态的“强”。

  筑巢引凤 产学研同频共振

  人才是城市的基础与活力,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底气。以上海高校为例,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青年人才发展沃土已经是沪上各大高校发展的共识。从待遇、经费、实验室等“硬”条件,到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和全方位保障等“软”环境,上海一直在为“筑巢引凤”孜孜以求。

  “青年人才的引进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科研能级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上海交通大学人事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在人才引进上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只要是学术科研的“潜力股”,只要能填补学科方向的“空白区”,不管是本土培养还是海外引进,学校都十分看重。

  上海不仅吸引人才提升科研的实力,更借此打通“产学研”,实现同频共振。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研究院组织开展与龙头企业、国际组织合作,陆续建立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验室及成果转化基地,让市场主体作为“出题人”“阅卷人”,学校及研究院作为“源动力”,共同推动教学、实践、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推进。

  深化改革 破难题守正创新

  2024年底,特斯拉宣布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投产,规划年产一万台商用储能电池,产品供应全球市场。“特斯拉速度”再度刷新——突破了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建设速度,储能超级工厂2024年5月动工开建,7个月就实现了从动工到开工的飞跃。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2024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发

  这背后,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断优化制度、探索新路,为发展破难题的勇气和魄力。过去五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累计形成70个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案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累计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2023年5月,世界银行推出全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Business-Ready)——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价,上海是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专家调查的唯一样本城市。上海全力做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对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7.0版”150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寿子琪参与分组讨论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7.0版”实属不易,也期待其进一步升级,“让创新本身也变得更有温度”。

  与此同时,上海实施减轻企业负担“20条”等政策,全年新增减负超过1160亿元。多语种上海国际服务门户上线运行,专用信用报告、企业信息变更等“一件事”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目前,长三角地区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了跨省“一网通办”。2024年又创新推出了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等一系列打破区域限制的共享服务,还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一项项速度的刷新、一个个难题的解决、一件件跨省事件的“一网通办”,背后正是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有力支撑。

  基层治理 为人民共治共享

  社会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人民福祉;发展的红利源自人民,也要实惠于人民。

  去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开园,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畔,打造了中心城区里的“双子山”,让上海市民闲暇时间登高望远、踏青赏花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上海849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占全市公园总数的87.3%。

  

  2024年9月9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一老一小”始终是社会关心的话题,更是中年职场人士需要稳固的“大后方”。2024年,上海新增养老床位4385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210张,建成社区长者食堂39个;新增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5255个,社区托育托额9034个。

  上海市人大代表、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介绍,2022年11月曹杨新村街道落地了普陀区首个“社区宝宝屋”。截至目前,曹杨社区范围内已建成4家社区“宝宝屋”。2024年度,曹杨社区宝宝屋共接待1980人次,并开展线上线下公益早教服务惠及1722人次,330公益服务课程参与人数突破1000人次。自2022年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3380个宝宝家庭。

  许春辉表示,2025年将结合新一轮社区规划,发动社会组织、专家团队、热心居民等开展同创共营工作坊,全面收集社区公共服务建议,关心关爱好“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完善社区托育服务阵地建设,助力社区幼儿健康成长。

  照顾好“一老一小”,让在职场打拼的中年人更无后顾之忧。

  家庭是每个人的港湾,社区便是每个家庭的港湾。正如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龙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丞俊在发言时提到,上海正在不断加强社区工作的数字化建设,通过构建数字化知识技能培训体系,推广数字化工具运用等举措,培育社区工作者在数字化环境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精准高效的服务能力。“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是服务好社区的重要保障。如今不仅有‘三会’制度这样的‘软件’,还有数字工具这样的‘硬件’,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不断推进,让上海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张丞俊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