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协同共防青光盲 “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在上海成立-新华网
2025 03/12 21:09:58
来源:新华网

AI协同共防青光盲 “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在上海成立

字体:

  新华网上海3月12日电(史依灵 黄昊)3月9日至15日是第18个“世界青光眼周”,主题是“AI协同护航 共防青光盲”。近日,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为学术指导单位,国内多家医疗机构临床专业单位共同发起的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

  据悉,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旨在通过联合眼科学临床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医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家庭眼压测量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探索并实践青光眼“医患共管”的新模式,以提升患者、医生和社会对这类高致盲、致残慢性病的重视,逐年降低我国因青光眼致残的患者比例。

  共同发起单位包括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青光眼领域的医学专家建议提高对眼压的重视程度,建立标准化流程,协助患者主动全程管理眼压。

  会议展示了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回弹式眼压计”,可以支持患者居家自测眼压并实现智能预警,绘制眼压波动曲线。针对青光眼疾病的人工智能问诊应用“小青”也同步发布,据介绍,利用大模型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小青”可以帮助医生共同解答患者疑问。

  3月9日青光眼慢病专家研讨会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青光眼是一种与眼压密切相关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也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已确诊青光眼患者人数高达2180万人,占全球患者人数的1/4,且青年青光眼患者数量逐年上升。与急性疾病不同的是,青光眼的病程隐匿、进展缓慢,患者可能多年无症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视野。这意味着,青光眼需要作为一项慢性疾病进行终身管理,以期稳定控制眼压,延缓神经损伤,保护患者拥有视力。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与视觉科学系主任孙兴怀在会议中指出,眼压仍是目前青光眼诊疗中唯一可干预的风险因素,但眼压并非一成不变。昼夜波动、季节变化、用药依从性、情绪波动等因素均可导致眼压动态变化。因此,单次眼压测量无法反映真实病情,唯有长期、规律的眼压监测才能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科学地管理眼压是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的重要目标,家用眼压测量设备的发展助力了我们更好的帮助患者监测眼压变化,主动全程管理眼压,保护患者视力。

  在会议嘉宾讨论环节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全国青光眼学组副组长陈君毅说,青光眼患者主动全病程管理眼压对预后会产生积极影响。全球青光眼的指南包括欧洲青光眼学会(EGS)、美国眼科学会(AAO)和中国青光眼指南均指出,青光眼疾病需要对眼压进行长期的监控和随访,在全青光眼病程内针对患者病情不同管理目标眼压,能够减缓视野损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王涛认为,科普宣传对青光眼患者早筛、早诊、早治至关重要,“青光眼患者往往在视野严重受损后才察觉,所以早期的干预非常重要。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压,眼底和视野),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或糖尿病患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和视觉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慧萍教授表示,随着青光眼“医患共管”理念的提出和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创新实践,可以更好地推动医生、患者对日常、动态眼压监测的重视,也会相应提高医生对青光眼疾病的诊治规范和水平,对更好地控制该慢性病,维护患者视功能、减少致盲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医学部眼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青光眼学组委员王大江认为,青光眼患者长期有效的眼压监测和管理是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眼压是不稳定的,受患者病情和客观事件影响很大,传统的诊疗流程需要患者到医院进行眼压检查,获取基线眼压后制定降眼压目标,而对眼压波动情况掌握不足,会导致眼压波动大或眼压波峰的患者在非就诊时间未得到足够的降眼压治疗。患者如果可以实现居家动态测量眼压,就可以弥补由于眼压波动带来的影响,实现精准治疗,所以建立眼压居家自测的标准和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居家自测培训就尤为重要。

  高血压、高血糖的慢病管理已为大众所熟知,其中家用血压计、血糖仪对病情的筛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思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黄晶晶提出,可以借助家用眼压计帮助实现病人早筛,像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慢病管理那样对青光眼患者进行眼压动态监控,从而达到及时控制病情,精准治疗患者的目的。

  回弹式眼压计由于其无需麻醉、操作简便、精准度高等特点更适合于居家自测,但目前社会对眼压长期监测的重视度还很不足,且由于缺乏长期监测眼压的有效手段,使得眼压的长期监测和管理难以普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青光眼专业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和视觉科学专委会委员程钢炜认为,让社会了解眼压长期监测的必要性十分重要,因此,通过建立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逐步完善眼压测量培训,宣传眼压管理重要性,提升大众对眼压的重视程度就显得尤为合理。

  眼压“医患共管”路径意图(主办方供图)

  对于建议标准化管理眼压的中国标准,河南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青光眼中心主任李海军认为,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的成立带给全国青光眼医生一个专业的患者管理平台,医生可以借助国内最新的回弹式眼压计和全国首个青光眼AI大模型去帮助病人管理眼压,最终总结制定出眼压管理的中国标准,造福全国的青光眼患者。

  四川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副主任唐莉则提出,要构建规范化青光眼全病程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循证医学实践与临床路径优化。需依托慢病管理中心建设推动临床医生更加重视眼压波动与连续监测;应推广居家眼压监测、远程随访平台等技术手段,帮助患者完成居家自测,为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还要整合院内诊疗与居家监测随访资源,最终形成青光眼慢病医患共管新局面。

  青光眼慢病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主任、湖南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江冰指出,我们坚定同青光眼患者一起长期共管疾病,借助科技发展,通过家用眼压测量设备和AI大模型,分阶段逐步实现对青光眼疾病的控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实现早筛早诊早治,降低社会负担和患者致盲率。

  青光眼AI问诊大模型“小青”发布仪式(主办方供图)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海思盖德创始人赵鹏表示,依托当今最新人工智能(AI)的发展,尤其是国内近期开源大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协助患者临床问诊,部分缓解患者的焦虑。

  由国内青光眼疾病诊疗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海思盖德(苏州)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国内云计算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优刻得,会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和“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的首批发起单位,在会议现场共同发布了可以支持青光眼相关疾病、垂直细分的人工智能(AI)问诊大模型“小青”。

  赵鹏说,“小青”借助大模型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青光眼领域临床知识和科普方面的AI问答,目前已具备青光眼疾病的轻问诊功能,能够帮助患者和医生快速获取相关健康信息,提升早期筛查和病情管理的效率,目前免费向患者、医生提供服务。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小青” 将支持患者和医生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并提供个性化护理建议,成为患者身边专业的眼科智能护理专家。

  孙兴怀表示,眼压监测不仅是青光眼管理的基础,也是治疗方案的核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家用眼压计和智能平台已使患者能够实时监测眼压波动,并及时反馈给医生,推动了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决策。通过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医生、患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有信心将国内青光眼这类重大致残性疾病的致残率有效降低,有把握使国内青光眼的诊治水平再上新台阶,有希望使我国青光眼的诊治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据了解,在此次会议中,国内的一些科技创新企业已推出了便携式家用眼压计,并在此次活动中向“青光眼慢病管理中心”的首批发起单位无偿提供相关设备支持和服务,不仅便于家庭使用,还能帮助各中心进行患者宣教和眼压监测相关的研究工作,有效提高青光眼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和管理水平。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