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首入政府工作报告 谁先扛起品质住宅的大旗?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好房子”首入政府工作报告 谁先扛起品质住宅的大旗?

2025-03-25 13:35:40 来源:新华网

  2025年两会期间,“好房子”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在时代潮头,总有弄潮儿向潮而立,以“好房子”为建设标尺,在时代浪潮的巨变中,总有一些企业坚持长期主义,追求高品质建设,秉承长期主义,引领时代潮流。

  以厦门国企旗下房地产板块——象屿地产,在上海闵行浦江地区打造的“象屿•天宸雅颂”项目为例,其不仅是回应“好房子”命题的住宅产品力作,更是一部写满生态优先、人文关怀与科技智慧交相辉映的居住美学诗篇。

  

  示意图

  提前筹划精品质筑居 象屿“好房子”标准如何注解?

  在比拼产品力时代,当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评价标尺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聚焦“好房子”,足见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已成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象屿地产自2003年落子沪上以来,始终秉持打造“一生之宅”的建设理念,通过“一地一策”的精细化开发模式相继打造了“象屿远香湖岸”“象屿联发金海汀雲台”等标杆项目。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探索居住品质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充分彰显了象屿地产矢志追求建设“好房子”的初心与匠心,而“象屿•天宸雅颂”项目则是象屿地产为“好房子”理念写下的具象化时代注解。

  

  示意图

  房子不是容器,而是承载生命轨迹的有机体。在住建部提出的“好房子”指南中,层高不低于3米是对物理空间的硬性要求。“象屿•天宸雅颂”项目以改善型人居为锚点,在高层139户型、叠加与联排的层高均在3米及以上,低密的布局、挑高的空间既是象屿对民众“呼吸感”与“舒展性”诉求的前瞻性回应,也在给予人居生活更高生活尺度的同时、彰显企业的价值观高度。

  

  示意图

  面对时代多元化人居命题,在诸多房企仍在精心、有创意地设计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的“好房子”,让每一平方米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当行业还在争论面积与功能的性价比时,“象屿•天宸雅颂”已用空间弹性破局而立。89平方米的户型即可实现3房一步到位,不同房型中的S墙体系统极大地拓展了收纳空间,高层户型均设置可拓展空间以保证不同年龄段都可以进行功能调整,“一生之宅”成为用空间弹性对抗时间流逝的永恒承诺。

  更令人称道的是,“象屿•天宸雅颂”独具特色的弧形飘窗设计不仅将15.29平方公里浦江郊野公园的四季框入室内,更通过暗藏的立体收纳系统,让诗意栖居与实用主义达成哲学级平衡。

  

  示意图

  建筑不是钢铁的独白,而是想象力驾驭材料和技术的交响诗篇。建造“好房子”,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是大势所趋。归家动线上,无接触门禁与自动呼梯编织出无感通行网络;入户瞬间,灯光依昼夜节律渐次点亮,窗帘随语音指令悄然开合;预留的扫地机器人专属基站,在图纸阶段便预埋上下水与充电接口,让清洁工具告别“流浪式收纳”,这种对生活末梢的细腻考量,恰是该项目将科技落于毫厘的匠心见证。

  建设“好房子”,要用新材料、新工艺解决民生诉求。当“象屿•天宸雅颂”项目外立面的大面铝板幕墙与三玻两腔玻璃(除阳台玻璃栏板外)交织成光影的诗行,新材料与新工艺正悄然化解民生痛点。项目创新采用造价十倍于普通涂料的铝板,不仅因其历久弥新的物理特性,更承载着对城市美学的敬意,当涂料立面在十年后斑驳失色,“象屿•天宸雅颂”项目的外立面仍将熠熠生辉。而三玻两腔玻璃幕墙更如同透明盾牌,将静谧锁入室内,隐于墙体的溢流管也将终结二楼反水顽疾。

  在项目设计中,惠民科技不再是“炫技”的标签,而是融入砖瓦的生存智慧,科技的温度,藏于对每一寸空间的前瞻性思考。

  

  示意图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如何阐释“以人为本”的空间叙事?

  当民众住房诉求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跃迁,当住房需求从生存刚需转变为对品质的追求,“好小区”便成为托举居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支点,这既是时代的镜像,也是象屿的答卷。

  “好小区”要让自然生态成为生活的底色,使社区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延伸。“象屿•天宸雅颂”项目西侧紧邻浦江郊野公园,推窗即可见黄浦江岸线的潋滟波光,举步即入原生湿地的草木秘境。

  社区内部绿地率并非冰冷数据,而是设计师以“无界共生”为笔触,将社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与郊野公园特色相符的浮岛美学园林、约2500平方米的莫奈花园会所、以自然之景点缀的约3000平方米架空层、归家风雨连廊上的生态点缀……都构成了可触摸的生态日历,让建筑生长在自然肌理中,让生活回归自然本质。

  

  

  示意图

  当铝板幕墙倒映出郊野公园的晨曦,铝板的金属光泽与苍翠藤蔓相交织,这就是“象屿•天宸雅颂”对美好生活的终极想象。

  真正的“好小区”从不止步于物理空间的精雕,更要成为培育情感的沃土。“象屿•天宸雅颂”项目用“泛会所”理念重写社区公共空间的定义——这里不是星级酒店的复刻,而是三代人共享的生活剧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城区,象屿地产用总空间近5500平方米的会所+“泛会所”将空间让渡给居民生活。约2500平方米的下沉式会所宛如隐逸的社交岛屿,瑜伽室玻璃穹顶倒映云卷云舒、私宴厅的烛光与泳池的碧波彼此唱和、儿童游玩区与银发休息区和谐共存,这里是银发族重拾活力的舞台、是青年碰撞创意的据点、是孩童探索世界的窗口,更是三代人共享天伦的时光胶囊。

  示意图

  社区内可通过风雨连廊相连接的约3000平方米的架空层更是业主专属的第二客厅,每个架空层设计的不同功能空间既可满足业主的多样化诉求,也与社区景观之间互联互通,打造出了全龄共享的生活志趣空间,也让邻里交往有了更成熟的载体。

  

  示意图

  社区里的人车分流设计也将地面彻底交还给生活,使社区地面化作步行者的诗意长廊,让居民在繁花绿意中纵享愉悦的社区环境。这种“以人为本”的空间叙事正是对“好小区”的不懈追求与深刻实践:社区不该是功能的堆砌场,而应是温情的孵化器,空间不再是居住容器,而是自然、科技与人文共生的生命场域。

  “科创+生态”重塑城市基因 新浦江“人居标杆”如何彰显人居温度?

  一座“好城区”的底色,不仅在于产业的厚度与人才的密度,更在于人居的温度与生活的刻度。在浦江镇以“科创+生态”双翼在上海“一江一河”战略蓝图书写全新篇章的征途中,当全球顶尖科学家在此汇聚,当国际化的视野在此交融,人们对“理想居所”的期待早已超越“安居”的朴素诉求,转而追求与城市气质同频的“精神栖居”。

  “象屿•天宸雅颂”项目,恰似浦江镇递向时代的一张鎏金名片,以“新浦江人居标杆”之姿,回应着这场关于“人本城市”的深情叩问。

  

  示意图

  真正的“人居标杆”从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对“人与城、人与人关系”的深度解构。今日之浦江,正以对标“世界级滨水中心区”的雄心成为高端产业集聚、精英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更以联动“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示范区”前滩的高阶势能,坐拥太古里、香格里拉酒店、L+PLAZA陆家嘴广场等高端商业地标,逐步绽放于国际视野。

  在全面融入“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战略发展格局中,415家高新技术企业、214家专精特新企业、11个外资研发中心等科创团队在此扎根,而让企业近悦远来,人才安居乐业正是浦江镇“热忱靠‘浦’、服务无‘江’服务品牌的核心目标。

  

  象屿地产深知产城共荣既需产业沃土的“硬支撑”,更需生活温度的“软连接”,无论是对于“象屿•天宸雅颂”项目的高端社群定性,还是“泛会所”理念的彰显以及全屋智能化的实施,在浦江镇为高端人才筑巢引凤的长远蓝图中给予高净值人群理想的栖息地,已成为象屿地产的核心考量。

  项目东侧的TOD商业蓝图、南侧和西侧浦江郊野公园的生态格局,南倚姚家浜的潺潺水韵,共同编织出一张“快慢相生、动静皆宜”的生活网络,彰显品质生活。而项目配套的“小象幸福家+2.0”服务体系更以管家式关怀将“服务”化为无声的默契,高效与温情并存,助力浦江打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社群”的生态闭环。

  “象屿•天宸雅颂”项目的基因里,镌刻着浦江镇“融”与“荣”的城脉密码。它位于规划中的新浦江中心,踞守8号线沈杜公路枢纽,以约180米的直线距离对话城市动脉,离前滩地铁6站、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的便捷,让“国际都会的澎湃”与“诗意栖居的静谧”仅一线之隔。坐拥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集于一镇的产业布局,浦江镇的雄心从不局限于经济数据的攀升,而在于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寻;更在于其位于黄浦江滨江沿岸的区位势能,与“一江一河”的城市发展黄金脉络“一脉相承”。

  

示意图

  从“上海市园林街镇”的桂冠,到大治河畔“沪派江南”的乡村振兴画卷,再到“三鲁河绿道”的四季斑斓,这片城区始终以青绿为墨,勾勒人与自然的和谐边界。“象屿•天宸雅颂”项目亦将这份生态信仰融入血脉,推窗即见郊野公园的层林尽染,下楼漫步可至黄浦江边的潋滟波光,全社区绿色可触率的大幅营造都在应和浦江镇建设生态人文滨江新城区的坚实脚步。

  正如浦江镇以“科创+生态”重塑城市基因,绘就未来与传承的和鸣长卷,“象屿•天宸雅颂”项目亦以“东方海派立面”与“宋式美学墅群”的对话,将现代建筑的锋芒与传统意蕴的温润熔于一炉。

  今日之浦江,正以“黄金水岸”的站位,拥抱“一江一河”赋予的无限可能,而“象屿•天宸雅颂”项目则以“人居标杆”的担当,为这座城市的高端社群提供一处安放身心的理想港湾。(完)

  

  示意图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