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31日电(记者龚雯)每年3月被定为“国际内异症认知月”。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获悉,医院近日启动了“E大夫内异症生育力评估室”,通过生育力评估、个体化建档及绿色转诊通道,实现“筛查-评估-干预”全流程管理,打通子宫内膜异位症保育功能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灶虽属良性,却具有侵袭性生长、多器官累及及易复发等恶性特征,常导致痛经、不孕及盆腔功能障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通过核磁共振精准定位病灶,运用分瓣叠层缝合技术,实现了三个目标:相对根治性切除腺肌症病灶、完整保留子宫浆膜层与内膜层、牢固重建子宫肌层结构。随访数据显示,术后,患者痛经症状完全消失(一年)达98%,贫血痊愈率98%,一年复发率仅2.4%。
“对于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育龄期女性,平衡生育机会与手术时机尤为重要。”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普通妇科主任易晓芳认为,对于病变较轻且卵巢储备功能尚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通过充分的评估,在严密的监控下实现自然受孕。但对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是否先行手术清除内异症病灶或先行积极的助孕策略,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目标是抓住妊娠的“黄金时期”。
该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金丽表示,内异症病变轻重程度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检查评估确定,绝非患者依据自身感觉就能自行判断的。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医生还会对夫妻双方进行生育能力的评估。医疗的差别往往存在于每个决策的一瞬间,患者听到的一句“建议试管”,其实后面蕴含着医生的对患者病情、生育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特别警示“生育后管理盲区”。对于内异症患者来说,生育以后,挑战并未结束。易晓芳解释道,内异症作为一种“慢性病”,虽然怀孕可以使患者病情暂时得以控制,但并不能实现根治。患者在生育之后只要有雌激素分泌和月经周期,异位的子宫内膜就可能再次“蠢蠢欲动”,导致病情复发。
“因此,育龄期的内异症患者在生育以后,长期管理是治疗的基本方针。”易晓芳称,其目标不仅在于减轻和消除疼痛、促进和保护生育能力,更在于降低和减少复发、警惕和早期发现恶变,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在国内率先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现已形成内异症专病门诊、内异症专家门诊、内异症多学科门诊并行模式,实现专病门诊常规化、多学科讨论综合化等。
据悉,医院还充分运用中医药与中医适宜技术在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中,不断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核心病机是瘀血内阻,其病理实质是‘离经之血’,聚而成瘀。”该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王莉称,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针对内异症导致的盆腔疼痛、不孕等不同临床表现和预防复发这一治疗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有效缓解患者盆腔疼痛,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同时,探索中西医协同康复之路,针对尿潴留、肠道功能障碍等术后特异性疑难并发症建立了有效的协同诊治方案,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助力内异症患者围术期快速康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顾蔚蓉表示,近年来,围绕内异症的认知体系、诊疗决策体系、随访管理体系,医院形成了内异症合理精细诊疗和生育力保护的临床策略,为反复生殖失败的深部内异症患者、多器官受累的深部内异症患者等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开展高难度的跨学科手术,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使内异症术后复发率降低至12.5%,有生育需求的盆腔内异症患者术后5年的累积妊娠率超60%,其中约60%的患者可自然受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