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桥”不再揪心,多亏了这把“金钥匙”
“感谢人大代表为普通百姓发声,切实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这座令人担忧的‘揪心桥’再过两个月就将修缮完工,届时我们再也不用为过桥而提心吊胆了!”航头镇海洲桃花园小区的居民程阿伯望着正在紧张施工的桥梁维修现场,欣慰地表示。
程阿伯提到的“揪心桥”坐落于区级河道咸塘港(航头段),是一座钢索结构的人行景观桥,连接着海洲桃园居民区与咸塘小镇商业街。这座通体洁白的桥梁因其优美的外形,被周边居民亲切地称为“彩虹桥”。
近几年,由于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桥梁部分结构出现锈蚀,桥面局部区域也出现破损,这座居民口中的“彩虹桥”俨然成了周边居民出行的“揪心桥”,居民们多次向小区人大代表联络点反映问题,并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尽快采取行动进行修复和维护。
“开门听”“上门访”,倾听群众“心头事”
针对群众呼声与关切,航头镇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把“金钥匙”插入基层治理实践的“锁眼”之中。
选区人大代表通过“开门听”“上门访”聆听居民心声,记录居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代表们意识到,这座桥梁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承载居民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象征。在实地考察桥梁状况时,代表们发现桥梁的锈蚀和破损程度比居民描述的还要严重。
“代表议”“人人商”,共商群众“身边事”
“彩虹桥”全长54米,宽6米,不仅提供休闲空间,还兼具景观价值,是连接海洲桃花园居民区与咸塘小镇、沪南公路的重要人行桥梁。该桥由小区开发商于2009年建造。然而,在海洲桃花园项目销售完成后,开发商并未将桥梁移交给区河道管理部门,导致桥梁的管理和维护出现责任真空。此外,桥梁位于小区之外,且服务对象不限于小区居民,小区维修基金无法覆盖。另外,咸塘小镇管理方运营不善,也无力承担起桥梁维修和后续维护工作。
面对责任主体缺失、资金来源匮乏的困境,航头镇在前期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彩虹桥”的修缮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提”“代表议”“人人商”的议事活动。属地航南社区党委与镇相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及居民代表等共同商议,深入探讨“彩虹桥”的修缮方案。经过多轮讨论与协商,最终形成了一个集思广益的修缮方案,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社区党委与职能部门联合向镇政府提交了《关于咸塘港航道桥梁立项维修及移交养护事宜的申请》。
“马上办”“办实事”,办好民生“上心事”
群众有所呼,代表有所应。收到申请后,航头镇严格遵循“三重一大”决策流程,迅速落实专项财政资金,并安排相关部门负责后续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修缮后的桥梁能够持续得到有效管理。
选区人大代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镇城建中心等部门现场“面对面”办公,通过实地视察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督办,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施工期间,选区人大代表对整个修缮过程进行持续的跟踪监督,确保项目不仅能够“好事办好”,而且能够“实事办实”。
春种秋收,从意见诉求到治理建议,从民意表达到共治共管,困扰该片区群众已久的出行“揪心”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彩虹桥”将于6月底前以焕然一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在居民们的视野中。
以“桥”为纽带,密切了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将“民声”转化为“掌声”,将“揪心桥”转变为“连心桥”。这是航头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人大代表积极推动民生工作取得实效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航头镇通过党建引领带动社区治理,发挥人大代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中的实际作用,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感受度,办实事、解民忧,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接下来,航头镇将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搭建更多的为民服务“连心桥”,将群众的“诉求清单”转化为“满意答卷”,努力构建一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和谐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