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4月14日电 梧桐枝叶婆娑,斑驳的光影洒在衡复风貌区百年洋房的墙面上,仿佛一曲流动的五线谱。悠扬的琴音、优雅的建筑、来往的人群,在这里交织成曲。
这里是上海徐汇区湖南街道,是上海音乐文化最浓郁、音乐人才最集中、音乐演出机构最密集的区域,也是沪上独树一帜的建筑可阅读、音乐可触摸的音乐街区。
2025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认定上海市徐汇区衡复音乐街区为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历史建筑与交响乐在这里共鸣,党群共治与美育浸润在此共生,湖南街道将音乐基因融入城市肌理,演绎着现代都市的文明协奏曲。
红色乐章在这里唱响
从地铁一号线常熟路站出来再走几步,一幢三层小楼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是淮海中路1258号,也是我国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旧居。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首映,《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大江南北。1978年,《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淮海中路1258号也因此被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为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包括聂耳旧居在内的一批红色建筑,已成为“梧桐红先锋”宣讲团的实景课堂。
在湖南街道,人们常能偶遇红色音乐的时代痕迹,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红色文化传承,以及无处不在、独具魅力的艺术气息。聂耳音乐广场的铜像与田汉街心花园雕像遥相呼应,贺绿汀旧居的琴声与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共鸣,武康大楼的历史光影与宋庆龄文化空间的静谧庄严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红色文化与艺术气息交融的生动画卷。

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湖南街道地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拥有770多幢历史保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为充分挖掘、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近几年,街道推出了“梧桐大课堂”“梧桐微党课”“梧桐思享汇”等一系列理论宣传和思政教育项目,还成立了“梧桐红先锋”宣讲团、“梧桐导师团”和“梧桐小小讲解员”队伍,将一处处老建筑,结合着一个个历史故事,以点连线勾勒红色课堂新脉络。
如今,这种沉浸式红色教育正在形成独特的“音乐思政”模式。街道联合上海音乐学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思政教育实践课、联合上海交响乐团开展“复兴路上”音乐党课、联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打造《觉醒年代》文艺党课,让党员群众在“看、听、思、悟、行”等融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中追根溯源,体悟革命精神。
在“梧桐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踏足武康大楼、探访张乐平故居、走进宋庆龄文化空间,每一处都留下了孩子们清脆而充满热情的声音。在小讲解员的讲述中,历史建筑与文化故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机,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音乐美育从校园延展到社区
在湖南街道仅1.7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云集了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上音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交响音乐厅)、中国福利会、上海越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知名院团,一批各具特色的琴行、音乐书店等散布周边。
位于汾阳路20号的上海音乐学院,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自建校以来,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了贺绿汀、周小燕、陈钢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梁祝》《长征》等知名乐章也在此诞生。
因为有了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也有了“音乐之路”的美称。漫步在汾阳路上,人们会感受到浓浓的音乐艺术氛围。紧邻着校园的马路两旁,遍布着一家家琴行与乐器铺,其间穿插着各色各样的音乐教室。不时走过三三两两背着琴盒、抱着琴谱的身影,也成为了这里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而今,湖南街道的音乐美育正从校园延展到社区。2022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整体提升工程启动,数栋历史保护建筑得到进一步修缮,同时调整绿化布局,拆除淮海中路沿线的围墙,让占地3300平方米的校园绿地,成为了独具人文特色和音乐氛围的街区空间。不少市民游客常在此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的网红打卡地。
“音乐教育不该囿于象牙塔。”2024年元旦,上海音乐学院校园正式对外开放,美育楼、音乐城堡和城市音乐会客厅三栋建筑向公众敞开大门。2025年元旦,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开放再次升级,对公众推出“金声玉律颂中华—2025年东方乐器博物馆年展”等三大高质量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全方位感受音乐之美、文化之美。
复兴中路的上海交响乐团、80米的市民休闲互动长廊、樱花树下的开放音乐会,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仲夏夜“全城交响”奏响音乐街区,“沉浸式”音乐党课让红色文化根植社区,社区青少年在“音乐好邻居”的陪伴下,在互动中体验、在聆听中启蒙,成长为小小音乐人。
如今的湖南街道,音乐的滋养渗透在每一处角落。东方乐器博物馆年展吸引上万市民体验编钟奏鸣;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蔡元培美育大讲堂”,不仅实现了空间上的物理性开放,而且让走进上音参观的市民游客,通过沉浸式美育,在美好的建筑当中感受美好的文化,看见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变革等;中国中福会出版社与街道联手共建“音阅+”思政育人实践基地,将音乐与阅读结合,让当代与历史共鸣,在时代旋律中聆听红色故事,不仅为市民朋友们打造了社会美育课堂,更是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的思政育人大课堂。……音乐街区年均举办500余场惠民音乐活动,覆盖人群超1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推开窗是交响乐,下个楼即音乐厅”。
以“乐”为媒,党群共建音乐街区
“从花园传出优雅的琴声,从窗户飘来美妙的歌声……”冬日午后,位于淮海路上的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群服务站里不时传来阵阵歌声,吸引了不少游客市民驻足聆听。这里,一支由附近社区居民组成,平均年龄66岁的歌舞团正在认真排练着歌曲。
“我们叫‘月光歌舞团’,正在排练《赞美你,武康》。”团长张灏正是这首歌的词作者。2024年,为纪念武康大楼建成100周年,张灏特意创作了一首诗词《赞美你,武康》,却苦于不会谱曲。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刘灏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请缨,创作出了《赞美你,武康》的曲谱。如今,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成为月光歌舞团的常驻排练室。每逢周末,团员们就会带上乐器相聚于此,共同演奏这首属于武康大楼的“生日歌”。
走进武康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小小空间可谓五脏俱全,打造了服务居民“新阵地”、协商议事“新平台”、居民生活“新空间”,通过一系列巧妙设计,实现了空间服务能级最大化。服务站内还配备钢琴、架子鼓等乐器和跳舞所需的全身镜等,满足社区居民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自2022年起,湖南街道党工委启动“音乐街区治理力工程”,牵头成立了“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将“音乐街区治理力工程”融入武康—安福风貌街区等周边街区,推动文化共同体、美育联盟建设等,让音乐街区跳脱出物理空间,在更大辖区内赋能基层治理,依托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
如今,“音乐街区共治委员会”还推出了“梧桐乐·音乐街区”这个品牌,两年来举办了百余场音乐特色活动,比如“MISA全城古典”“音乐好邻居”“午间音乐会”“古典轻松听”和“一季一演”等,把音乐带到了楼宇和街区,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体验,实现了与音乐街区的“双向奔赴”。
动人的音符走进了社区,来到了老百姓身边,让生活、工作在音乐街区的市民有了更多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我们努力将街区建设成为‘永不落幕的音乐街区’,成为上海的城市新名片。”湖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海英表示,音乐街区是无边界的,有着极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它不仅是音符与旋律的交汇之地,更是城市温度与人文精神的缩影。湖南街道深耕党建引领“街区治理力工程”,融合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理念,融合艺术气息与城市生活,打造充满活力与暖意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出品:王永前 姜微
策划:杨金志
监制:潘旭 方为
统筹:朱翃
记者:程思琪 许超
视频制作:徐昌敏 张千石 尹骏逸
鸣谢:徐汇区委宣传部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