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北站到苏河岸,一座海派街区的时空交响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从老北站到苏河岸,一座海派街区的时空交响

2025-04-30 17:35:00 来源:新华网

  2025年3月,上海市《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正式发布。静安里地块,这片以老北站为心脏、汇聚八方风云的土地,如今凭借“一江一河”交汇点的独特禀赋,在招商和华发两大行业巨头联袂打造下再度站上时代潮头。

  静安里不仅是上海近代史的缩影,更是一座镌刻着海派文化基因的露天博物馆,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书写着“保护中更新、传承中创新”的隽永篇章。

  潮涌百年,海派文化镌刻基因密码

  一座老北站,半部近代史。当1908年的汽笛声划破了吴淞江畔芦苇荡的宁静,这片土地便注定成为近代上海的开新之地。正是在这里,上海第一次以“门户”之姿接轨世界,以“节点”之势连接国家命运。

  因铁路而生、因交通而盛,街巷纵横间正是时代洪流的起伏脉动。这片土地见证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也云集起民族工商业的先锋力量。南下的北方商人、北上的粤地侨民、西洋商贾与本地实业家在此驻足汇聚,共同织就了这片土地的繁华底色。

  民族资本家王维琯在武进路建起德隆香烟厂,开启国货品牌的摩登时代;陈之佛创办的尚美图案馆,以“实业救国”之志将图案设计引入民族工业;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今也在此创立,马寅初等大师执教于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商学教育之基。

  

  图说:德隆香烟厂近照。

  中西价值、东西话语的摩擦锋面,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破土生长,一种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又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化气质自然生长,海派文化的气息悄然酝酿,绽放出自强图新的时代光芒。

  商贸之兴,带动的不止是资本流转,更激活了思想交汇与文化生长。这里曾活跃着众多文化先锋与学术团体:以“百川国粹,发扬艺术”为宗旨的“中社”,致力于以西法整理国学的“述学社”,以保存中国书画为任的“中国书画保存会”等机构密布其间;百星大戏院、泰山大戏院等文艺场所相继设立,前者是上海有声电影首映地,后者则是越剧表演的重要舞台。鲁迅、郁达夫、陆侃如、冯沅君等文化名人流连于此,布道于斯,在市井巷陌中构建出一座城市的艺术肌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在一砖一瓦间静水流深。

  檐角如故,风貌更新中深藏“绣花功夫”

  海派文化的精神气质生长于城市的肌理之间,浸润在街巷、建筑、生活的细节之中。静安里,作为海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空间载体之一,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历史风貌保护街坊。这里坐落着多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多幢保留历史建筑以及一般历史建筑28幢,如此风貌成片、格局完整的风貌街坊在上海中心城区实属难得。

  德隆香烟厂,一道道折廊拱券勾勒出“厂中有宅、宅内有市”的都市工业原型;1905年建成的同乐里,以其连续拱券外廊与科林斯柱式定格了上海外廊式建筑的神来之笔;宝生里、俭德里、余庆里等新式里弄建筑以里为肌、以宅为骨,诉说着从江南民居到中西合璧的演变——青砖黛瓦间,门楣雕花与西式山墙碰撞出独特的美学语言,成为海派文化“融贯东西”的具象表达。

  其中,唐绍仪故居是静安里关键的文化锚点。这位民国初年的总理,辞任归隐后在此安居。这栋由泰昌洋行于1908年设计建造的红砖洋楼采用典型的新古典主义三段式构图,立面科林斯式柱头挺拔有力,山花装饰精致收束,清水砖墙与灰白线脚交织出稳重、克制、理性的秩序之美。在这幅铺陈开来的肌理性强、多元共生的画卷中,让历史年轮与时代锋芒共生——守住街巷的根,留住砖瓦的魂成为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核心命题。静安里的执笔者选择了一条更克制也更艰难的路——不重建,而是修缮;不复制,而是复归;不炫技,而是对话。

  修缮团队深知街与巷、楼与里既是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空间,更是其精神肌理。而历史遗存建筑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上海城市生长的“肌理原件”,因而即使修缮复原面临巨大难度,他们仍执意以砖瓦为纸、时间为墨,用每一次修复续写城市文明的诗行。

  

  图说:静安里·唐宅修缮前。

  值得注意的是,静安里的修缮不只是“复原旧貌”,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尺度、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的复活和复兴。修缮者以近乎历史学家的严谨视角深入挖掘这片土地的故事,深入街区肌理,将整个地块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审视。他们没有以“立面统一”为导向,而是回到街区的原始节奏,逐一复原来安里、颐福里等街巷布局。曲尺弯、丁字路、拐角墙,这些极具上海性格的城市场景被悉心保留。

  在单体建筑上,修缮者坚持“一楼一档案,一户一策略”。在唐绍仪故居的复活上,修缮者不事雕饰、不作“翻新”,依据早年档案与原始图纸进行逐项校正。门廊下的地砖,在形式与选材上皆依循旧制精复,令时光的质感在细节中悄然浮现。屋顶未加覆新瓦,而是以与和平饭店同批工艺制作的铜饰恢复塔顶细节,使整座建筑在屋脊之上重现精神之冠。

  对历史细节的还原,贯穿于方寸之中:木楼梯、壁炉等特色构件经过脱漆、出白、烫蜡等多重工艺处理,重新焕发出百年前的光泽与触感。而那些难以察觉的修缮深处同样凝聚着匠心与担当。由于岁月侵蚀,唐宅修缮前已列为危房,随时可能因结构脆弱而局部坍塌。为此,修缮团队在砖砌体内部采用高盐性混凝土喷射加固技术,将地基向下延展,将所有加固处理皆隐于建筑肌理之下,既支撑起百年老宅的今日安然,又不破坏一砖一瓦的历史风貌。

  图说:静安里·唐宅修缮后。

  以现代材质回应历史体量,唤醒沉睡空间的文化生命。修缮者更以“解码”般的方式,挖掘这片土地石库门的时代印记,来安里、颐福里、恺乐里、德康里等八大典型院落中的石库门风格变体依次保留呈现,或青砖小瓦,木门窗裙,或清水红砖,木质裙板,不同材质与构造语言在这隅空间中共生共构,构成每一户住宅独特的识别体系。

  修缮,于静安里来说不仅仅是静态的复旧,而是对城市文脉的再激活、对“风骨如初”的尊重,对建筑记忆的当代表达。

  生生不息,风貌新生的生活诗篇

  如果说风貌修缮是一次历史记忆的复写,静安里的住宅启幕则是这段记忆在当代生活中的温热回响。

  2025年春,随着“一江一河”专项规划正式发布,静安里,这一片百年前城市文明的涌动原点,也在招商蛇口与华发股份的匠心共同营造下,从风貌保护的深巷中走出,转身成为一个可以真实栖居的城市街区。一砖一瓦虽承旧制,却不再止于展览的标本,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和容器。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作为上海市254处风貌保护街坊中规模最大的住宅集群,静安里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区,能够被完整保留的成片风貌肌理已属珍贵,而静安里更以“苏河风貌区”为核心定位,将历史保护与当代生活无缝融合,让优秀历史建筑重新回归现代生活。

  居于静安里,不只是“住在风貌里”,更是“活在文化中”。围绕风貌住宅展开的,是一整套高度人本、充满文化质感的城市配套生态:焕然一新的唐氏旧居、德隆香烟厂、泰山大剧院等历史遗迹不再是近代建筑的静止标签,而是当代城市生活的活跃节点。商业街区以街巷式格局嵌入旧里弄脉络,不仅承载零售、餐饮、会客、展览等功能,更融入海派场景与公共叙事空间。

  静安里周边的海派新地标“今潮8弄”、滨港商业中心等特色商业配套,汇集巴金图书馆、天马书局,在建中的上海文学馆等文化地标也让这片土地的商旅文基因复活复兴,共生成为“苏河风貌区”的地标群,形成城市更新示范区的活力新磁场,实现历史与现代价值的迭代新生。即将面世的静安里222席限量珍藏住宅,如同风貌街区里的摩登屋檐,让这片新旧融合的土地树立人居新标杆。

  

  静安里不是一段历史的终章,而是一种繁华生活的复兴。百年门第再次开启,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生活想象的落笔——让城市的温度,住进砖缝之间;让文化的厚度,融于日常之间;让风貌的尊贵,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 王若宇]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