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与城市的生态交响——生态农场创新大会&可持续生活研讨会成功举办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田园与城市的生态交响——生态农场创新大会&可持续生活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5-07 19:20:00 来源:新华网

  “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将会出现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叫命本经济,也就是说所有的经济活动为生命服务。按照命本经济的逻辑,我们需要探索如何以最低的能耗,实现幸福生活最大化,这就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经济理论。”

  日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在“2025生态农场创新大会&可持续生活研讨会”上发表以上观点。

  本次会议由上海气候周、守护大地绿色联盟联合主办、上海心光汇传媒承办、上海驿岛酒店、耕读生活教育协办。

  与会嘉宾中,有十七载新疆荒漠种枣人,有用植物染对抗快时尚的慢生活匠人,有守护非遗农耕的“山药使者”,有用竹子造自行车的理想家……嘉宾们共同奏响田园与城市的生态交响,用心和双手宣告:生态文明,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发芽的当下;生态文明,不是乌托邦,而是回归可持续生活中再次照见的生命之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还成立了“可持续生命生态生活创新联盟”,上海气候周邹荣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李振基教授、“无用”品牌创始人马可老师共同为“可持续生命生态生活创新联盟”揭牌。

  “命本经济”下的生态农业:让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命力

  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的今天,“命本经济”为农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个理念引领下下,生态农业不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连接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实现“最低能耗,最大幸福”。

  会议期间,全国数百家生态农场通过“苏菲的生态视界”、“守护大地绿色联盟”等直播号,云端共聚此次生态盛会,共同开启一场大地与未来的对话。

  资料显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固氮、抑制病害,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隐形守护者”。生态农业通过免耕、堆肥、覆盖作物等方式,减少对土壤的干扰,让微生物群落自然繁衍。研究表明,生态农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比常规农场高出30%以上,这意味着更少的农化依赖,更可持续的土地生产力。

  在生态农场,作物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植物、昆虫、鸟类形成共生网络。例如,种植蜜源植物吸引传粉昆虫,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减少农药使用。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能耗,还让农田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真正实现“为生命服务”的经济目标。消费者通过支持生态农业,不仅获得安全食材,也参与了地球生命的守护。

  和光农场的赵志恒老师、谦益农场的徐哮寒老师、新疆桃园1号农场常巍老师、信谷农场孙建国老师等生态农人老师们也在会上就“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分享真知灼见,让农业真正回归“为生命服务”的本质。

  “气候桃花源”指南:让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全球农业贡献 23%温室气体排放,化学农业导致全球 75%生物多样性消失,每寸土壤的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存续都关乎未来。

  本次会议上,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李振基教授领衔发布“气候桃花源”指南,倡导建设健康永续的生态系统。

  所谓“气候桃花源”就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农场和生态乡村,恢复传统农耕智慧,让生态农业成为气候友好的可持续实践,并在建立健康永续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推动人们创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生态生活方式。

  当下,生态振兴不只是少数人的理想,而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选择一份生态食材、参与一次农耕体验、分享一个环保理念……都在参与打造"气候桃花源"。

  上海气候周主任邹荣表示:气候桃花源指南标准,不是一个产品标准,希望将它推动成一个生活方式体系,用全球的国际语境共同打造的生活方式体系,我们需要把这种体系跟更多的人做有效的传播和链接。上海气候周的口号叫“中国行动、亚洲声音、世界标准”。

  守护大地绿色联盟&乡伴有家创始人李圃畅表示:气候桃花源的创建,符合守护大地绿色联盟的宗旨,号召生态农人们遵循气候桃花源指南的导向,成为"大地守护者"志愿者,并让守护大地最终成为一场全民运动。他还详细介绍了"守护大地绿色联盟"计划的创新实践。该计划独创的"土壤健康+道地食材+家庭食育"三位一体模式,已在全国深度溯源了200多家生态种植示范基地,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道地食材种植基地信息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构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诚信互助的桥梁。

  中国生态村联合创始人贺建增老师、三生谷生态村创始人汪海潮老师、七峰山生态村林一老师、海南那雅生态村创始人叶曼老师、杜盛兴山药董一老师,在会上围绕生态人教育、生态食材、生态建筑、生态村与社群建设等领域分别做分享。

  “可持续生态生活”倡议:回归生活本真

  当下,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依然严峻,人人可以参与的最有效最快捷的解决方案是“可持续生态生活”。农业和乡村是“根”,是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活水源头”,农业和乡村的生态转型,有利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绿色永续发展。

  中国本土可持续时尚领域的开创性品牌“无用”创始人马可,十余年来,带领无用民艺调研团队多次深入偏远山乡探访手工艺人,潜心调研并记录手艺人的生活故事以及那些正在快速消失的民间传统技艺,并将国际化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手作技艺相结合,带领无用设计团队研发出一系列创新生活家居用品,包括服装、家纺、家具、生活日用品等。

  会上,马可分享的主题是“向世界提供中国原创的可持续生活方案”。她说:“我非常崇尚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我的认知里,世上最宝贵的最美好的事物就是最朴素的最简洁的事物,我们不去追求那些外在的华丽,也不用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我们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内心而活。”

  会上,良食基金周静老师、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委会邵华波老师、信罗迹创意服务大中华区董事赖志晖老师、守护家园计划高旋老师、恩途素旅行郑填广老师、循色植物染祝洪哲老师、大素门运营负责人音空老师、素xi纯素护肤创始人张默川老师、偶梵纯植物皮包创始人李博、无患家园江悦老师、山谷自然中心安静老师、竹子自行车贾穹、亚洲气候行动基金主任吴超老师分别就如何构建可持续生态生活、可持续艺术设计、创新可持续生活用品与服务等方面做了分享。

  此外,与会嘉宾们共同发起“可持续生态生活”倡议:以东方智慧为根基,创建一种让农业回归生活本真、让生态系统回归健康永续,让生命重获自然韵律的万物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生活范式。(完)

[责任编辑: 王若宇]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