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20日电(吴振东 史依灵)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是城市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当下公众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认可度如何?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席教授、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钟杨教授团队发布《2025年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简称“《调查报告》”),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了系统评价。
据介绍,本次调查的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工作效能”两个维度,涵盖了近20项评价指标。《调查报告》显示,民众对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近75%的公众给出了积极评价。
据悉,2025年3月至4月,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居民进行了线上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当地“七普”人口数据设置了样本的年龄和性别配额,以保证样本结构与当地人口结构基本一致。数据回收过程中,通过逻辑甄别与人工审核的双重筛选机制,对异常样本进行处理,最终保留有效样本3500个。
近年来,上海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精细化治理”“一网通办”等多个城市治理标签。《调查报告》中35个取样城市中,上海的满意度数据亮眼,“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在35个城市中排名第三(并列),且多项指标排名第一。
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推动下的治理资源的不断下沉,显著推动了公众对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的提升,尤其是政府工作效能相关指标满意度的提升尤为显著。
“本次调研也发现了目前城市公共服务中亟待补齐的短板。”钟杨坦言,宏观而言,主要是“两大失衡”问题,即“硬性资源供给与软性人文价值融入”的失衡与“区域间发展”的失衡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成员王奎明解释说,近年来城市公共服务的资源供给持续丰富,从空间规划到设施配套,从人员配备到智慧加持,但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所强调的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的融入正面临数字化治理所带来的挑战。“数字化技术背景下,如何打通人与人之间的线下沟通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难点。”王奎明说。
钟杨分析说,通过《调查报告》发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居民满意度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除了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之外,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阶段性、精准性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