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传统制造,中国市场成3D打印技术关键增长极——专访斯特塔西首席执行官约阿夫·扎伊夫-新华网
2025 07/01 22:35:44
来源:新华网

破局传统制造,中国市场成3D打印技术关键增长极——专访斯特塔西首席执行官约阿夫·扎伊夫

字体:

  新华网上海7月1日电(史依灵)从航空航天到消费电子,从医疗手术到日常用品,3D打印技术正从“小众技术”向广泛的工业制造场景拓展。近日,增材制造(3D打印)企业斯特塔西(Stratasys)首席执行官约阿夫·扎伊夫(Yoav Zeif)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随着材料成本下降与技术标准化推进,未来增材制造有望在汽车零部件、医疗植入物等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中国市场将成为这一进程的核心引擎。

  3D打印优势凸显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通过逐层堆积材料来创建三维物体,与传统的成型制造和减材制造相比,这一方式具有设计自由度高、材料利用率高、定制化生产、缩短供应链链路等优势。

  “增材制造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对企业而言,最为直观的是能够加速创新研发、缩短生产周期。”约阿夫·扎伊夫举例说,在航空航天业、汽车业领域中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采用我们的增材制造技术后,新车型或新机型的开发周期缩短了1/3。约阿夫·扎伊夫解释,增材制造无需等待传统模具开发,直接通过数字模型快速迭代,让创意从图纸到实物的时间大幅压缩,这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制造领域堪称“制胜法宝”。

  长期以来,传统制造依赖多层级供应链,受多重因素影响风险频发,而增材制造可在客户所在地直接生产。“增材制造与客户及终端客户都非常贴近,只要在客户旁边设厂,不用担心中间供应链的扰动。”约阿夫·扎伊夫坦言,这种“近场制造”模式正成为跨国企业重构供应链的重要选项。

  除供应链危机外,小批量生产也是传统制造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当生产规模在千级到十万级时,传统制造需投入巨额模具成本,而3D打印“即打即用”的特性省去了模具开支。“比如生产一万个精密零件,增材制造能节省大量前期投资,这对研发型企业极具吸引力。”约阿夫·扎伊夫说,增材制造能够打印关键独特的几何体,也使得成本得以缩减。在航空领域,斯特塔西公司帮助客户将飞机特种管道的制造效率提升数倍,这些带有复杂弯曲和分支的结构用传统CNC加工几乎不可能完成。“我们曾为飞机领域的客户整合扶手组件,通过增材制造可以将整体制造扶手所使用的工具降低50%,成本得以大幅下降。”约阿夫·扎伊夫透露,该技术还能制作鞋底、头盔的减震结构、血检用液相芯片等精细部件。

  3D打印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疗医药领域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在药物研发、生物器官模型等方向屡出成果。医疗领域也是斯特塔西公司技术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深耕医疗领域多年,斯特塔西公司已形成两大核心技术支柱。自主研发的PolyJet技术已应用于解剖模型制作,通过CT或MRI扫描数据,能精准打印出肝脏、膝盖、脑部等器官模型,材质可模拟真实组织的硬度和韧性。“有了模型后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成功率并降低恢复时间。”约阿夫·扎伊夫说,这种术前训练让手术成功率显著提升,患者恢复时间从传统的三个月缩短至更短周期。

  约阿夫·扎伊夫介绍,公司最新推出的J55机型与Digital Anatomy技术则进一步降低了医疗应用门槛,新软件可精准调节参数,适配不同患者的生理特征——无论是6岁儿童的小腿还是20岁女性的腿部结构,都能通过参数校准生成精确模型。“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广泛地被各种医生、医院以及学界所应用。”约阿夫·扎伊夫说,在中国,斯特塔西公司的技术已走进眼睑手术峰会等专业场景,为整形医生提供实操培训工具。

  在生物打印领域,斯特塔西公司正与另一家知名企业开展前沿合作。双方结合P3技术生物打印机与重组人胶原蛋白生物墨水,开发出可降解的再生乳房植入物。“乳腺癌患者切除乳房后,不再需要硅胶假体,我们的技术能打印出基于胶原蛋白的植入物,诱导人体自身组织再生。”约阿夫·扎伊夫表示,目前该技术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成功,进入临床前的后期开发阶段。

  “医疗是增材制造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我们不仅提供工具,更在推动整个医疗流程的革新。”约阿夫·扎伊夫说,从术前规划到个性化植入物,3D打印正在重塑精准医疗的边界。

  3D打印从快速迭代迈向行业协同

  不仅于医疗领域,3D打印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正从原型设计向更广阔的场景延伸。如今,苹果、华为等厂商已将3D打印纳入产品开发核心流程。“新机型开发时,3D打印原型可实现多材料快速测试,相比传统方式节省2/3时间。”约阿夫·扎伊夫说,“每当他们开发新机型,都会先用3D打印制作原型,进行设计验证和多材料测试。”

  约阿夫·扎伊夫透露,在日韩消费电子市场,企业甚至会设立专门的3D打印运营空间,用于高频次的原型开发。“消费电子市场变化太快,晚一步推出产品可能就失去了市场,3D打印的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

  客制化生产成为新增长点。“你去店里买耳机,店员扫描你的耳朵后,当场就能打印出一副完全贴合的耳机。”这种即时定制模式已在部分场景落地,随着技术成本下降,未来将覆盖更多消费电子产品。Stratasys正在开发的新材料——PolyJet ToughONE,让功能型原型的制作更加便捷,为消费电子的创新迭代提供了更强的材料支撑。

  “未来一定会看到所谓的开放市场、开放系统。”约阿夫·扎伊夫认为,开放系统意味着设备可使用第三方材料,自身材料也能适配其他厂商的打印机,行业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解决兼容性问题,斯特塔西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软件,该软件包可帮助客户调整设备参数,适配不同厂商的材料特性。“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整个行业走向开放,让客户拥有更多选择。”约阿夫·扎伊夫说。

  2024年,斯特塔西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F123系列降价40%的举措,引发行业关注。约阿夫·扎伊夫坦言,这一决策源于两方面考量:一是响应中国客户对成本的诉求;二是推动增材制造从原型向实际生产落地。“我们的目标是让增材制造真正应用于制造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做原型。”降价后,斯特塔西公司的设备有望进入中小企业,在工具制造、备件生产等领域发挥作用。约阿夫·扎伊夫直言,“中国市场的生态系统非常活跃,桌面级3D打印机发展迅猛,我们看到了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之外的更多机会。”

  约阿夫·扎伊夫对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在AI领域发展迅猛,斯特塔西公司正寻求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新材料和新技术。”(完)

【纠错】 【责任编辑:王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