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发!“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网络平台发布,以数智赋能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征集网络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全市首发!“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网络平台发布,以数智赋能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征集网络

2025-07-03 08:40:18 来源:新华网

  

  如何推动民主立法参与更广泛、更便捷、更高效?7月2日,“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网络平台正式发布,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探索网上立法联系点建设,构建更加高效畅通的民意收集渠道。作为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十大行动”之一,这片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红色沃土,再度成为数字化赋能民主实践的“试验田”,为超大城市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

  “掌心”便捷交互,立法参与“触手可及”

  “没想到我在线上提交的关于优化《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草案)》的建议,这么快就被采纳了!”杨磊举着手机,在“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小程序上反复确认这条喜讯。

  

  作为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南梅园居民区信息采集点的一名采集员,两个月前,杨磊参与了“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小程序试运行期间的线上立法征询,对《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草案)》第二十一条提出了建议,希望增加“编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应当征求相关领域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等相关内容。不久,这条建议就搭乘“直通车”驶向了专业立法机关并被纳入《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草案)》相关细则的修订中。她十分感慨:“我先前也多次参与基层立法征询工作,如今开放了线上小程序平台,动动手指就能够提建议,真方便!”

  此次“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小程序的试点探索,是贯彻落实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大行动”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在市人大法工委的指导下,普陀区人大“先行先试”支持曹杨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网络平台。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谈上伟表示,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普陀区成立由区人大法制委、曹杨新村街道人大工委和专家组成的工作专班,先后召开群众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在原来线下立法联系点工作基础上,构建线上立法征集与执法监督全链数字化闭环,实现立法民意常态化征集。将前端应用场景与后台驾驶舱相联通,实现手机端一键式便捷操作、个性化精准参与、多形式激励推广。同时,将“我要约代表”小程序纳入“直通车”平台,加强区人大信息化项目整合,拓展代表联系群众、听取民情、服务民生的网络渠道,切实为提升人大立法参与和监督质效、代表履职效能提供有力的数字智能支撑。

  24小时“不打烊”,架起民意与立法间的“智慧立交桥”

  在居民踊跃参与民主立法的背后,是“直通车”从“指尖”到“云端”的高效运转。作为街道扩大立法征询覆盖面、提升立法建言质量的创新载体,“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微信小程序依托数字赋能,有效架起民意与立法间的“智慧立交桥”——

  个性定制,打造民主参与的“流量”高地。在平台中设置身份标签和兴趣标签,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相关立法征询、政策解读和调研活动的个性化精准推送;增设“我要约代表”功能模块,用户可以与预约代表进行线上对话或线下交流,实现更加灵活便捷的代表联系方式;用户参与立法征询均可获得相应积分,并可用于兑换社区食堂餐券、文化活动体验券等实用福利。“‘直通车’平台试运行以来,已开展2部法规草案的线上立法征询,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较传统线下模式,参与率提升了近3倍。”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许春辉介绍道。

  信息支撑,形成立法建言的“质量”高地。纵向贯通“区-街道-社区”三级体系,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实现“民意上传-政策下达”的高效闭环;横向联动人大代表、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20多家单位,组建“云端智囊团”,为群众意见提供专业论证。同时新增“执法监督”模块,并同步加强“直通车”平台与基层实践站点、代表联络站点、营商环境监测站的协同运作。“直通车”平台试运行以来,已有155条高质量建议上报市人大,其中12条被直接纳入《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草案)》修订中。

  双向赋能,构建社区治理的“能量”高地。后台设计“数据驾驶舱”,实时更新显示参与人次、提交人次、意见总数等,以数据的汇聚分析实现辅助决策。对被采纳的优质建议提出者赋予其参与后续立法调研、监督执法等优先权,让群众真正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角”,变身治理“当家人”。

  这一24小时“不打烊”的立法参与方式有效打破时空壁垒,午休的白领、带娃的宝妈、夜间值班的保安,任何“灵光一现”的“金点子”,都能在“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中“一键直达”,有效打通民意征集的“最后一公里”,将立法参与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陆晓栋对该网络平台建设和深化试点工作点评道:“‘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通过发挥线上平台的优势,建立‘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沟通平台,扩大了立法意见采集的‘朋友圈’,提升了社区群众参与立法的活跃度和积极性,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建议在全市面上推广。”

  红色沃土,缘何又成数字化赋能民主实践的“试验田”

  曹杨又成“试验田”,深厚的基层民主实践积淀和锐意创新的数字化治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底。

  

  自2020年挂牌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深耕线下阵地建设,基层民主实践成果丰硕——5年来,已在全区建立了50多个线下立法信息采集点,有效拓展立法参与的社会覆盖面;通过与同济大学、大成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人员在法规草案解读和立法意见整理上的支撑作用,有效解决“法言语言”和“群言语言”的双向转化难题;通过设置荣誉墙,颁发“立法直通车”护照、荣誉证书、荣誉奖杯等激励措施,有效提升了立法参与者的荣誉感、成就感、获得感。5年来,已参与103部法律法规草案(法律7部、地方性法规96部)的立法征询,提出意见和建议2793条,被采纳365条,有效推动更多群众智慧运用到城市规划、城市更新、“一老一小”、无障碍环境打造等城区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期间,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接待了10多个国家、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余批次考察团,有效打造了基层民主实践的“展示窗”。

  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区域新质发展上,曹杨新村街道始终“走在前、试在先”,早在挂牌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初就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立法参与小程序,“尝鲜”立法征询、民意征集的新方式。期间接连在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1.0版)中开辟“听我一言”百姓心声提交通道,在全市首创的“枫和暖杨·解纷中心”线上“云”平台开放24小时接待通道,依托“掌心”交互工具,推出一系列数字化治理举措持续激活群众线上参与积极性。今年,街道在市、区人大的指导支持下,创新探索数字化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路径,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网络平台,有效推动立法联系点从“传统型”向“数字型”迭代,构建起了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征集网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更加畅通、氛围愈加浓厚、成效倍加显现。

  从“线下站点”到“云端枢纽”,曹杨“立法民意直通车”始终坚持行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轨道上。未来,曹杨新村街道将锚定“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目标,持续擦亮这张彰显上海民主法治建设的“基层名片”,让数字赋能的民主实践在曹杨这片红色沃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