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16日电(史依灵)乳腺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被称为“红颜杀手”。近年来,随着创新靶向药物相继问世、临床治疗方案不断丰富,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逐年提高。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剑教授接受专访时表示,精准治疗是破局的关键。
乳腺癌并非单一疾病,不同亚型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显著。张剑介绍,临床上,主要依据传统四分型,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肿瘤增殖指数(Ki-67)指标,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一步延伸出“复旦分型”,对亚型进行更精细的划分。
“复旦肿瘤将三阴性乳腺癌细分为LAR亚型、IM亚型、BLIS亚型、MES亚型。将Luminal型也分成复旦四分型,即SNF1、SNF2、SNF3、SNF4。HER2阳性也有四分型”张剑解释说,这种细分能帮助医生为不同群体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这些新策略正在临床研究中测试,未来有望成为精准治疗的重要手段。
目前,激素受体(ER和PR合称“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70%左右。“针对这一群体,精准治疗的探索更为深入。”张剑说,我们采用NGS二代测序或者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查的方式寻找常见的变异位点,这些变异的位点可能与内分泌治疗耐药相关。
“如果国际或国内的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验证某类药物对特定突变形式有明确获益,那么检测这些突变群体就成为重要的临床目标。”张剑解释,这意味着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患者在内分泌耐药时,通过检测发现特定突变,使用相应靶向药物就能实现精准治疗。
现阶段,HR阳性、HER2阴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会面临疾病进展和治疗耐药的挑战。张剑说,耐药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内分泌耐药是精准治疗关注的重点。耐药的具体表现较为多样,根据影像学标准,会出现原有肿块增大或新发病灶,同时患者可能伴随压迫症状加重、疼痛加剧、骨进展等情况。
如何早期发现耐药呢?张剑认为,动态监测至关重要。“我们通常建议患者每6周至8周进行一次全面影像学复查,监测病灶变化。对于长期稳定的患者,随访间隔可适当延长至3个月一次。”张剑介绍,一旦发现耐药,医生会根据耐药出现的时间判断是原发性耐药还是继发性耐药,再依据临床经验及基因检测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耐药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PAM(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的突变是重要因素之一。张剑介绍,PAM通路变异在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中很常见。
过去,面对因PAM通路异常导致的耐药,患者往往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如今,多个国际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于发生疾病进展、发生耐药的晚期患者,针对PAM通路的靶向创新药物可以为她们带来显著生存获益。这些创新疗法的涌现,标志着晚期乳腺癌的精准诊疗进入新阶段。目前,已有多个针对PAM信号通路创新药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率先落地,有望为广大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耐药患者带来改善生存的新希望。
“晚期乳腺癌并非绝境。目前HR阳性、HER2阴性晚期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已达5年之久,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张剑表示,精准治疗是核心理念,目标是让患者在延长生存的同时保有良好生活质量。
当下,针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理念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要让患者既能延长生存,又能保证生活质量。张剑认为,“内分泌治疗优先是重要策略。在发生耐药后,通常会优先考虑在原有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新型靶向药物,而不是立即转向化疗。这样能在有效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耐药并不可怕。”张剑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进入精准治疗领域,即便出现耐药,未来也可能有新方案。张剑建议患者,要把握手中可获取的每一个治疗机会,用到极致,在真正耐药时再进行转换,同时保持与医生沟通,共同面对困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