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病及心外科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从治疗到预防-新华网
2025 07/21 17:31:25
来源:新华网

瓣膜病及心外科技术的现状与未来:从治疗到预防

字体:

瓣膜病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疾病,其治疗技术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陆方林教授团队通过微创介入治疗与瓣膜材料研发的双重突破,为患者开辟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路径。近日,陆方林教授接受采访,从瓣膜病入手,分析瓣膜病及心外科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瓣膜病的治疗,内科药物主要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得靠外科手段。陆方林教授在访谈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他解释道,瓣膜病作为心脏病的一大类,包括狭窄和关闭不全两种主要病理类型,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引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随着年龄增长,瓣膜会像阀门一样逐渐老化,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他补充道。

在治疗手段上,陆方林教授强调了外科治疗的核心地位。我们团队掌握了所有瓣膜病治疗技术,包括常规外科手术、小切口手术以及介入治疗。他提到,外科治疗正朝着微创化方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口的小型化,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手术采用小切口入路,结合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技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减少创伤。陆方林教授详细解释道,传统开胸手术需要撑开胸骨,对胸廓完整性破坏大,术后恢复慢,且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而小切口手术则能保留胸廓稳定性,减少出血,加快术后恢复。他进一步指出,小切口手术还具有美观优势,尤其受到年轻患者的欢迎。

然而,陆方林教授也强调,微创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微创而微创,前提是要保证病人的安全。他提醒道,对于病变复杂、修复难度大的患者,传统开胸手术可能仍是更安全的选择。

在介入治疗方面,陆方林教授团队取得了显著进展。介入治疗是通过外周血管将器械送至心脏,对瓣膜进行修复或置换,真正实现了不开胸治心病他介绍道,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点,尤其适合高龄、病情重、合并症多的患者。

陆方林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介入三尖瓣置换产品,就是介入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三尖瓣病变因解剖位置特殊,传统手术风险极高,很多患者因此延误治疗。他回忆道,我们的介入产品通过微创方式植入人工瓣膜,大幅降低了手术风险。该产品采用经外周血管入路,将人工瓣膜精准输送至病变位置,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和风险,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2018年启动临床试验以来,该介入三尖瓣置换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覆盖欧洲、北美、南美、亚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第一代产品临床试验已圆满完成,第二代产品随机对照研究也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内完成患者入组。陆方林教授透露,在欧洲,该产品已于去年10月完成患者入组,有望今年在欧洲上市。北美地区也在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

除了介入技术的突破,陆方林教授团队还在瓣膜材料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传统机械瓣需终身抗凝,生物瓣耐久性不足,我们一直在探索新型材料。他提到团队自主研发的高分子材料瓣膜,“2023913日,我们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外科高分子材料主动脉瓣临床应用。

该高分子材料瓣膜采用工业级精密制造,三个瓣叶均质性优异,耐疲劳性能显著优于生物材料。术后随访显示,患者瓣膜功能良好,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未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并发症。陆方林教授介绍道,目前,我们已累计完成近10例高分子瓣膜植入手术,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传统生物瓣相比,高分子材料瓣膜具有诸多优势。生物瓣主要来源于动物组织,如牛心包、猪心包等,其均质性难以保证。陆方林教授解释道,而高分子材料瓣膜是工业制品,三个瓣叶的均质性一致,甚至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此外,高分子材料瓣膜的耐疲劳性能也优于生物瓣,有望延长使用寿命。

谈及未来,陆方林教授表示:瓣膜病治疗领域的技术革新将围绕两大核心展开:一是手术技术的持续优化,包括微创介入器械的迭代升级和手术流程的精细化;二是瓣膜材料的创新研发,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等新型材料的临床转化。

他特别提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对耐久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能优异的瓣膜材料需求日益迫切。我们正与材料科学领域专家紧密合作,探索人工合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改进方案,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陆方林教授充满信心地说。

此外,陆方林教授还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瓣膜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医疗数据,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疗建议。他提到,未来,人工智能有望在瓣膜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模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微创介入技术的普及,到介入三尖瓣置换产品的全球推广,再到高分子瓣膜的临床突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陆方林教授团队正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拓展瓣膜病治疗的边界。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材料的革新,瓣膜病患者将迎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在采访的最后,陆方林教授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瓣膜病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领域,需要外科医生、介入医生、材料科学家、工程师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他表示,我们团队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