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治理中“民意响应滞后、群众参与不足、问题解决碎片化”等难题,湖南街道贯彻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深化推进“多格合一”,创新推出“家门口的片区会”机制。该机制以“空间下沉、多元协同、闭环管理”为核心,通过将片区例会搬至弄堂、楼宇、企业“家门口”,推动治理场景从“封闭会场”向“开放现场”转变,实现社情民意精准转化治理实效。截至目前,“家门口的片区会”机制已覆盖湖南街道16个居委、95个微网格,片区例会及开放日共受理诉求171件,办结166件,清单任务办结率97%,居民满意率100%,群众参与率提升40%。
在“家门口的片区会”上商讨解决办法
空间重构:打破壁垒,治理触角直达一线
场景沉浸化。每周一次片区例会、每月一次家门口的片区会轮流在弄堂口、党群服务中心、楼宇共享空间等居民高频活动区域开展。结合社区网格划分,每次聚焦1至2个微网格,“零距离”收集油烟扰民、停车难、绿化修剪等民生痛点问题,为群众“身边小事”提供绿色解决通道。如武康片区推动商户门口凹陷树坑带来行道危险、危旧雨棚改造等事项落地。东湖片区会反映某老旧小区楼梯无扶手,老人上下楼安全隐患突出,片区迅速联动街道管理办、房管所与物业,次日即开展调研并确定改造方案,最终为5个小区安装23个扶手。
对象精准化。邀请责任微网格内居民、商户、区域单位代表、街道责任科室、城运中心、社区民警、物业管家、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同时到会,全程参与问题线索征集、片区会议讨论及解决方案实施,形成“居民点题—多方解题”的协同框架。
议题开放化。坚持开放搞治理,召开40多场“家门口的片区会”和“街区大讨论”,吸纳群众“金点子”。结合街区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讨论议题,邀请各方代表参与讨论,建言献策。如武康和淮中片区牵头22家区域单位、沿街商铺主动开放内设卫生间,有效解决街区游客“如厕难”问题,从民情快办延伸到企事快办,让民声与民生双向奔赴。
流程再造:“三个一”闭环管理,推动问题高效解决
会前圆桌会议。坚持开门问需,每月提前张贴公告,并通过微信群、走四百等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片区会议的知晓度和参与度,邀请居民带着议题参加“家门口的片区会”。街道提前召开预备会,梳理12345和信访热点难点、居民线上平台留言、网格员走访线索,确定核心议题,避免议而不决。
会中任务清单。现场形成“问题-责任-时限”清单,明确主责单位(如物业、城管、市监等)和协作主体。群众直接了当讲问题,部门开门见山讲解决方法,当场明确解决路径,满意度由群众当场评价。健全条块协同流转机制,上下协同合力攻坚,推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片区治理,提升诉求处置效率。
会后工作简报。每次例会后形成一份工作简报,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公示进展,接受群众评议。在“家门口的片区会”后限时办结群众及商家诉求,根据办理结果同步向居民和企业告知整改情况,政府公信力显著提升。
多元赋能:构建“自治+法治+智治”支持体系
自治强基。发挥街道“路管会”“弄管会”自治组织作用,依托“街区共治委员会”“街区平安商户联盟”等共治平台,引导各主体更好地履行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提升参与城市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做优做深“街区大讨论”特色机制,邀请各方代表参与讨论、建言献策,推动“梧桐合伙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发挥自治共治各方力量,建立齐抓共管治理体系。
法治保障。将法治思维融入街区治理,探索软法治理新路径,通过实践软法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各方认同的街区管理规范,有效激发自律自治的积极性。在片区民情快办工作站嵌入“社区法官+调解员”专业团队,针对物业纠纷、合同争议等提供法律意见,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如武康-安福街区制定的全市首部风貌街区软法治理指引,将历史建筑保护、商户自治、游客管理纳入统一框架,使网红打卡地与居民生活区实现“共生共荣”,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赋能社区治理效率提升。
智治增效。开发“梧桐关情”民情快办线上工作站,实现群众“码”上快办。线上快办全面受理居民咨询服务、诉求办理、建言建议、参与治理,接到居民诉求后城运中心迅速启动快办程序;同时针对高频事项设立垃圾分类、小额工程备案线上即办专项小程序。全覆盖在街道2282个小区楼道张贴民情快办二维码,居民可扫码实现办事不出家门。
湖南街道推进“家门口的片区会”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在风貌区实践的进一步深化,旨在不断延伸快速发现民情的触角,持续完善片区治理体系,以党建引领打通裉节难点、凝聚治理合力,真正实现“多网融合、一格统筹、全域协同”。通过拓展议事平台,营造人人参与街区治理、社区治理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居民、商户、“两企三新”等社区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片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