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辨‘肺结节’·科学守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谢晓:肺结节诊疗全程管理与决策智慧-新华网
2025 07/30 16:02:58
来源:新华网

“精准辨‘肺结节’·科学守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谢晓:肺结节诊疗全程管理与决策智慧

字体:

肺结节作为胸部CT检查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因低剂量CT筛查普及和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检出率显著上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谢晓指出,肺结节是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部阴影,可分为实性、亚实性(包括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等类型,但80%以上为良性,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他强调,肺结节的"高检出率""低恶性率"并存,是当前临床诊疗中的典型现象,多数结节如同皮肤上的痣,是肺部自我修复过程中留下的"疤痕",只需定期观察即可。

谢晓介绍,判断肺结节的恶性概率需综合三大核心指标:大小、形态及动态变化。直径≤8毫米的结节被称为"微小结节",其恶性概率低于5%,临床通常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低剂量CT随访;若结节直径>8毫米,则需缩短随访间隔或进一步干预。形态学特征是关键鉴别点——良性结节多呈边缘光滑的"乒乓球征"或规则圆形/椭圆形,而恶性结节常具备"荷包蛋征"(中央高密度、边缘磨玻璃样改变)、"月牙征"(扁长形或不规则形)、空泡征或血管集束征等特征。此外,生长速度决定干预时机:良性结节的体积倍增时间通常超过2年,若36个月内增长超过2毫米或体积倍增时间<400天,需高度警惕恶性可能,并及时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干预。

针对高危人群管理,谢晓指出,肺结节的恶性概率与个体危险因素密切相关。40岁以上普通人群、长期吸烟者(吸烟指数≥20包年)、职业暴露人群(接触石棉、砷等致癌物)、有肺癌家族史者及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需每年进行低剂量胸部CT筛查。若筛查中发现可疑结节,需进一步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或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以提高恶性结节的检出率。

在治疗策略上,谢晓提出"个体化、精准化"原则。对于低风险结节,观察随访是首选:初始随访周期为36个月,若结节稳定可逐渐延长至12年,期间需在同一家医院对比影像变化,并注意心理干预,避免过度焦虑影响生活质量。对于疑似炎性结节,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2周后复查;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而晚期肺癌转移形成的结节则需结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微创手术仍是恶性结节的主要治疗方式。胸腔镜手术通过23厘米小切口完成,具备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术后35天即可出院;机器人辅助手术则通过三维立体视野和灵活机械臂,适用于位置深在的复杂结节,但需严格筛选病例并由经培训医生操作。谢晓提到,手术核心在于"精准切除与功能保留",如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

预防肺癌需构建全方位防护网。个人层面需远离烟草、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室内污染(如选择环保装修材料、开启油烟机)并加强职业防护;社会层面应推动控烟立法、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及推广清洁能源;心理层面则需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焦虑影响免疫力。

在临床实践中,谢晓曾接诊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因长期吸烟(烟龄30年,每日1包)在体检中发现右肺上叶直径12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形态呈"荷包蛋征"。初诊时,患者焦虑不已,担心已患肺部恶性肿瘤。谢晓团队通过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发现结节边缘存在毛刺征,且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经多学科会诊(MDT),患者选择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手术历时2小时,成功切除病灶并保留大部分右肺上叶。术后病理证实为微浸润腺癌(早期肺癌),因干预及时,患者无需术后化疗,仅需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剩余肺组织代偿良好,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早期筛查与精准治疗的重要性。"谢晓强调,"若患者因焦虑而拖延就诊,病情可能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与预后将显著恶化。"

"肺结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与过度恐慌。"谢晓总结道。通过低剂量CT筛查、高危人群精准管理、微创技术进步及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肺结节已从"隐忧"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健康管理问题。他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体检报告,及时咨询专科医生,以科学态度应对肺结节,共同构建"早筛、早诊、早治"的肺癌防控体系。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