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街镇丨都市乡村蝶变记(一):改造一砖一瓦,也改造生产生活-新华网
2025 08/08 15:00:59
来源:半月谈

解码街镇丨都市乡村蝶变记(一):改造一砖一瓦,也改造生产生活

字体:

  “咖啡配上猪头肉”,一对神奇的搭配组合,让朱雀小院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院外,乡村主播们正忙着支三脚架,筐里的特色农产品已经准备好在镜头前亮相。

  朱雀小院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镇新建村,以前是村里一座闲置的老仓库,如今经过村集体改造,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与创客的“创业试验田”。无人农场、电商直播、新村民等元素在这里汇聚碰撞,勾勒出新建村的新样貌。

改造生产方式:无人农场有人气

  听新建村村民介绍,一年前村里还处处是零散的“巴掌田”。如今,村两委带领41户农户完成了宅基地整理复垦,整合出千亩连片稻田,与上海市农科院专家共同培育起“沪油3302”油菜品种,与水稻轮茬种植,实现双季收益。

  顺着朱雀小院外的拂晓路望去,成片良田铺展开来。无人农场系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无人驾驶收割机完成收割。依托智慧农业平台,还能够识别病害、天气预警、智能施肥,让田间管理几乎实现无人化,且比过去更细致周到。

  农田里“看不到人”,但村里的人气却一点没少。新建村1065亩的稻田与油菜花田,成了天然的流量高地。新建村党总支书记、朱雀小院负责人陈天燕说:“无人农场有两轮农种,春天看花,秋天看稻。三四月份,从花田前驶过的地铁是城里人眼中‘开往春天的列车’。”

  

  万祥镇新建村油菜花田

  提起村里的特色饮食,陈天燕有很多话说:“特色菜上有猪头肉、白斩鸡、菜饭等‘妈妈手作的味道’,咖啡除了基本的美式、拿铁,我们还开发出上海本地8424西瓜特调的创新口味。”

  村里的游客许多来自上海市区,喝惯了城里的咖啡,新建村的咖啡有什么不一样?陈天燕介绍,村里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合作,落地“咖啡小院”项目。“从种子到杯子,我们和云南联手为村里的咖啡文化注入特色基因,也携手搭建起集技术转移、品牌共创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城里人喜欢‘吃’咖啡,我也受到影响。朱雀小院里一杯咖啡13块钱,价格可以接受。”村里的李嬢嬢乐呵呵地说,她主动把田流转给了村集体,朱雀小院每天也能有4000元左右的营业额。“赚的钱都到集体经济账上,我们也能参与分红。”

  改造营销方式:田头连上直播间

  看过连片的稻田,拐个弯,就来到村里的直播基地。三层白墙黛瓦的小楼立在田埂旁,成了新建村的一处新风景。楼里忙碌着一群年轻的乡村主播,被村民叫做“万祥新农人”,这些来自附近临港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正在这片土地上干着“新农活”。

  “我们这款米,结合了泰国香米的细长和香气,还有上海本地新米的软糯口感……”还没走进直播间,屋里熟练的产品介绍声就飘了出来。镜头前,大学生主播认真推介着万祥大米,搭档则在一旁操作后台,水蜜桃、西瓜、羊肚菌……摆了满满一大桌。

  直播基地由万祥镇、开发商和流媒体平台合作开发,并与临港五所高校共建“直播人才实训基地”,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学生来村里学技能、练带货。这个改造自517平方米村集体房屋的直播中心,配备了8间直播间,真人主播、AI数字人同场“带货”,日常运转井然有序。

  “电商离不开好产品,离源头越近,越能挖掘出独特价值。”中心负责人汤蕙旖说。借助直播,本地好物被推向更广阔市场,农户多了销路,农产品也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今年以来,基地已开设农副产品专场小程序,承诺“田间地头采、最晚次日达”,让农货最快当天就能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

  手机连着田地,直播架起城乡。汤蕙旖说,在这里实习的大学生,有不少人考虑毕业后继续留在乡村,“原来认为农村只能种田,现在不少大学生觉得,这里也是创业的好地方”。

改造生活方式:营造“最近的田野”

  对周玉平而言,从“码农”到农民,差的只有一个字,跨度却有整整120亩地那么大。

  曾在一家集成电路公司工作8年的他,如今已经习惯在农村的生活。“单手开拖拉机,今日农活强度堪比健身房。”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周玉平总是笑着分享自己的“农民日常”,拖拉机驾驶座、田埂、库房,都成了他的新“工位”。

  2022年底,一直向往着田园生活的周玉平来到万祥镇,考察位置后租下120亩地,还拉来一群同样年轻的伙伴,组成了“8090种菜天团”。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这样搬进乡村,利用村集体用房成立了创客空间。

  “做农业跟做‘码农’也有相似点,讲逻辑、讲系统。”周玉平说,种子要选,时间要卡,管理也靠智能设备。夏天他在农场里种上新品种水稻,冬天则利用农田冬闲季种植羊肚菌。一季水稻、一季菌菇,周玉平联系市里的餐馆提前“认领”农田,产品直接送上餐桌。

  “小时候村子和城里是‘两个世界’,我们在草丛里抓蛐蛐、芦苇荡里钓龙虾。没想到有一天,城里人也喜欢上了这种日子。”在周玉平耕种的农场不远处,土生土长的尹士丰对半月谈记者说。乘着新建村改造发展的振兴浪潮,尹士丰也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了新模样。

  依托父亲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尹士丰和父亲把原本空荡的农民房改造成了有茶室、书屋、客房、餐厅的乡村民宿,并命名为“老宅里”。从民宿望出去,果园、菜畦、水塘错落成景。客人既能在屋后的农场里种植、采摘,也能在水生态公园里看到水塘里灵动的鸭嘴鱼、城市里难得一见的各类植物。

  村里不断改造升级的,不只是老宅子的砖瓦,还有人的思路。“爷爷和爸爸种地,卖的是粮食,现在我也‘种地’,但经营的是生活方式。”尹士丰自豪地说,距离上海内环约70公里的新建村,成了上海市民心中“最近的田野”。(记者 唐斯琦)

【纠错】 【责任编辑:史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