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教授:九成癫痫可控 规范化治疗与创新技术带来希望
近日,国家脑科学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上海德济医院郭辉教授围绕癫痫这一神经系统疾病,从发病趋势、致病根源到预防举措、治疗突破等方面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解读。
要理解癫痫的防治现状,首先需要看清其发病态势。郭辉给出了一组明确数据:目前国内外发病率基本稳定在千分之六到七,即每千人中就有6至7人受此疾病困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实际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但农村患者的就诊情况却呈现出鲜明特点 ,“许多家庭因存在认知误区,将癫痫视为‘不光彩的事’,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才选择就医,这就造成了农村患者更多的错觉”。这种现象也让郭辉意识到,部分公众对癫痫认知的严重不足,从而愈发凸显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发病态势后,探寻致病根源同样关键。虽然因为病史难以追溯、检查技术存在局限等因素影响,临床中约70%的患者始终找不到明确病因,但郭辉仍然细数了几类常见因素:胎儿在出生过程中若遭遇产程过长、难产等情况,可能因缺氧导致脑部损伤,成为癫痫的潜在诱因;孕妇孕期用药也暗藏风险,部分保胎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干扰胚胎发育,这些影响在孩子幼年时或许不明显,却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引发癫痫。
此外,他表示,儿童期的高热惊厥同样不容忽视。虽然70%的患儿长大后会自行好转,但仍有30%的孩子在成年后,即使不发热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另外,单疱病毒等引发的脑炎,也可能诱发癫痫。
明确了致病因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便有了方向。郭辉强调,预防要抓住 “可控环节”:孕期应尽量避免使用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没有特殊必要时,切不可滥用保胎药或激素;生产时若出现羊水破裂后产程延长等情况,需及时干预以减少胎儿缺氧风险;对于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一旦发热立即处理,坚决不让体温升至38.5度以上。此外,试管婴儿技术,也是提高相关风险的因素之一。
“如今癫痫治疗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体系,真正难以控制的病例其实很少。”除了提前预防,已患病患者更关心治疗领域的进展。郭辉介绍,对于癫痫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70%的患者通过规范用药就能实现病情的治愈或者完全控制;对于剩下 30% 的药物难治性癫痫,其中80%可通过手术与药物结合的方式完全控制或治愈。
在郭辉看来,更令人期待的是创新技术的突破。例如,严格规范的生酮技术疗法能为青少年及成人患者带来新希望;神经调控技术从治疗帕金森病延伸至癫痫领域,通过精准刺激大脑特定区域发挥作用;脑机接口技术虽原理源于神经调控,但借助体外设备与计算机处理,能让刺激条件更优化,不过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在这些创新疗法中,干细胞治疗和脑机接口技术尤其受关注。郭辉解释,干细胞治疗目前在国内仍以临床试验为主,尚未有成熟方案获批,其核心难题在于如何选择有效的干细胞类型 —— 理想的干细胞需要具备高基因同源性,且能适应人体内环境,而非仅在实验室的化学营养液培育环境中 “存活”。
他介绍说,脑机接口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起步,早期尝试刺激小脑效果有限,但如今随着技术进步,通过机器人钻一个2毫米的小孔就能植入电极,创伤大大减小。
虽然郭辉坦言目前脑机接口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尚不稳定,常有“初期效果显著,后期疗效回落”的情况,但他仍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和微创技术的发展,其未来潜力值得期待”。
除了聚焦临床治疗与科研创新,郭辉和团队在公益领域的行动同样体现着医者担当。上海德济医院已连续举办第十九届国际癫痫关爱日相关活动,每年投入100万到300万元用于全国癫痫患者贫困家庭减免大量医疗费用,还为全国基层医院脑电生理技术人员培训。上海德济医院癫痫中心承担着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对口帮扶项目,医院深入云南 5 个县,每年至少两次上门筛查、帮扶。
从临床实践到公益行动,癫痫防治的未来路径在郭辉心中已然清晰。他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科学普及,消除公众对癫痫的误解,让大家知道这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患者完全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生育;其次是推广低成本高效治疗方案,中国目前仅用欧美 1/10 的费用就能达到同等治疗效果。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推广成熟技术,有望大幅降低全国癫痫治疗的总体花费,让更多患者受益。
从冰冷的数据到温暖的实践,从当下的治疗方案到未来的发展蓝图,郭辉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不仅为癫痫防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更传递出医学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以公益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为推动中国癫痫疾病防治事业不断向前注入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