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5日电(王若宇、吕冰洁)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的当下,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一环。受限于空间资源紧张、碳排放量固化、低碳设备维护成本高等多重因素制约,街道社区绿色低碳转型困难重重。半淞园路街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南部,居民住宅占比超过八成,是典型的聚居型街区。半淞园路街道立足实际与居民需求,统筹推进绿能改造、交通工程、平台机制、主题活动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低碳实践,为“气候韧性社区”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描绘绿色低碳蓝图 构建持续减排生态
生活垃圾、建筑能耗、公区照明……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背后,潜藏着碳排放的“隐形清单”。为此,半淞园路街道结合中央科创区定位,制定了系统的碳减排路径图,推动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社区减碳项目落地实施。
走进半淞园路街道,低碳不仅是一纸蓝图,更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变。节能门窗、电梯能量反馈系统、水泵更新、声控照明等细节性改造逐步推进,街道还将继续改造驰骋大厦、雾晓大楼、淞园大厦等区域的1200只楼道节能灯,从24小时常亮照明灯改为感应照明,楼道灯使用时间将减少为每天使用3小时,预计每年可降低碳排放量177.71吨。
璟湾社区户外照明光伏太阳能发电板项目。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街道建成一批社区光伏示范点位,完成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屋顶(80KW)光伏项目,这些“藏”在社区的光伏板,正在为城市“发电”。2025年,街道将进一步推动光伏项目向新建住宅楼宇、围墙、阳台等区域延伸,打造一批屋顶光伏与社区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的新示范项目。
同时,半淞园路街道还积极将低碳技术与群众日常活动深度融合,让节能减排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利好,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瞿溪小区的“低碳花园”、西凌新村的雕塑健身公园、望达路滨江健身苑,均引入光伏组件和节能灯具,为居民提供绿色健身、低碳休闲新体验。这些空间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也提升了居民绿色生活的获得感与参与度。
在绿色交通建设方面,街道不断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在多个小区增设电动车、汽车充电桩超千个,将公共停车场库的充电停车位数量占比提升至23%,实现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与轨交接驳,居民出行结构逐步向“绿色优先”转变。街道敏锐注意到,随着新能源车数量增加,充电装置数也需增加,由此带来的电力消耗增长亦是碳排放的增长点,因此将电动车充电所带来的新增碳排也纳入街道碳监控系统中,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碳排放动态管理能力。
倡导行为方式降碳 双向奔赴绿色生活
在积极推进硬件低碳化改造的同时,半淞园路街道深知,实现绿色转型,还需要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让“看不见”的节能效益转化为居民“用得到”的舒适体验与实际实惠。
2024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为此,街道每年都会举行多场公益宣传活动。2024年,街道组织开展了多场常态化主题活动,强化低碳理念宣传。“低碳骑迹”公益行动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低碳集市”融合公益义卖与环保宣教,成为社区治理与居民参与的创新融合点。与此同时,璟湾社区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南溪片区“节能降碳你我同行”等系列宣传,让“双碳”知识和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值得一提的是,半淞园路街道探索依托“黄浦碳普惠”平台及“虚拟电厂”项目搭建智能绿色能源网,助力居民实现用能调控与能耗可视化。耀江花园、车中居民区率先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围绕空调、热水器等高耗能家电开展节能控制试点。2025年,街道将全面接入“虚拟电厂2.0”,在更大范围推动能源计量、建筑碳排核算的标准化、常态化,提升社区能源运行效率。同时,街道将进一步优化“碳普惠”平台建设,持续拓展“碳普惠”机制应用场景,推动绿色积分与居民低碳行为挂钩。居民可通过支付宝接入“黄浦碳普惠”平台,参与“晒出碳积分”“低碳商户评选”等活动,实现绿色行为可量化、可兑换、可激励,在推动碳减排的同时提升居民参与度和获得感。
自2014年以来,半淞园路街道通过绿色骑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发放宣传品5000余份,将低碳建设与民生需求相结合,使超过90%的居民支持低碳建设,超过65%的居民参加“低碳志愿者”队伍,为低碳理念传播和低碳项目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低碳志愿者队伍的带动下,社区涌现出一大批低碳家庭、低碳达人,居民自发践行绿色生活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打造气候社区样板
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不止于“减排”,更在于构建“共建共享”的城市生活新范式,在实践探索中,半淞园路街道也打造出了一套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其背后,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引领,即以群众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让每一户家庭都成为绿色低碳建设的参与者。
未来零碳社区场景示意图。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一方面,街道坚持“红色引领、绿色持续”,通过机制创新夯实基础保障。为提升公共参与度,街道将以党建引领,完善由居民区党组织、物业、业委会及志愿者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网络,探索建立居民、商户、志愿者三方共同参与的“绿色治理联盟”。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社区、园区、企业代表共同组建双碳建设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屋顶光伏、绿色出行、低碳服务等项目。
政企协同是半淞园路街道低碳转型机制的一大特色。在创建绿色低碳社区过程中,街道突出整合资源,政企合力,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社区光伏等“双碳”建设。作为中央科创区建设的主战区,街道辖区世博滨江区域积极引进绿色低碳专业服务业的科创类企业入驻,在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企业的同时,搭建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光伏等“双碳”建设,探索将中碳普惠、城建院、华东院等行业领军企业碳减排领域先进科研成果引进社区,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社区,同步实现场景应用和科技赋能有效衔接,实现社区“双碳”建设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同时,街道不断整合黄浦区业委会主任联谊会、物业经理联席会议、商业联盟等多方资源,构建贯通政企社的绿色治理网络。居民在社区即能参与政策制定、项目评价及平台共建,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展望未来,半淞园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以“气候韧性社区”建设为抓手,探索碳交易、碳积分、碳账户等与社区日常治理相融合的可行路径,继续在机制创新、居民动员、绿色技术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双碳”目标在社区一级落地生根,让绿色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