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7日电(史依灵)如何打破公众的认知误区,让核医学更好惠及患者?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依托设立在医院的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开展系列核医学应用科普,其中《“核护健康”核医学助力肿瘤高清显像》科普项目已在上海技术交易所实现成果交易转化,成为首个核医学科普成果转化案例。
让“看不见的病”显得清楚,让“难治的瘤”被精准治愈,在当今医学界乃至科创领域,核医学正在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大型国产核医学高精尖影像设备包括PET/CT、PET/MR、CZT-SPECT和新型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及核素治疗药物陆续获批进入我国医疗系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个性化和精准诊疗的新选择。然而,在临床实际运用中,核医学的开展常因公众的误解而遭遇重重阻力,不少患者因“谈核色变”耽误必要检查和有效治疗。
科普项目不是晦涩的技术讲解,更肩负着破除恐慌和认知误区的使命。核医学应用科普通过聚焦公众疑虑,既在线下开展专家面对面交流、答疑释惑,同时还拍摄患者真实故事短片、制作互动体验课程,让公众可以直观看见核医学“真实、安全、有效”的实际应用。作为中国核学会科学家精神宣传团首批专家之一,余飞教授表示,通过科普项目的转化,用数据、用故事、用现场感让大众真正去理解和信任“核医学”,有望使核医学从专业领域走入公众视野,实现医疗诊治、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让尖端核医学科技更好惠及病患。
据悉,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深耕核医学科普,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已获批我国唯一设在医院的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2028年)。团队依托基地累计发表科普类文章500余篇,主编《守护你的甲状腺—核医学有绝招》,创办中国核医学“青年科普秀”和“科普训练营”,获中国核学会科普奖、上海核学会科普奖、杨福家核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