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各街镇立足实际需求,围绕社区治理、民生服务、营商优化、数字赋能等方向积极探索:从楼组 “微治理” 激活超大型社区活力,到公益孵化基地推动志愿服务与社区慈善融合;从党建引领破解老旧小区物业难题,到全群体关怀织密民生保障网络;从创新模式打造营商环境 “强磁场”,到科技赋能构建安全高效治理体系。一系列实践既精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又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案例。
破题基层治理,焕新家园面貌
创新楼组“微治理” 织就超大型社区温情网
在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东区,曾经“楼上楼下不相识”的高层住宅楼,如今通过特色楼组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超大型社区正以楼组“微治理”为切入点,编织起一张张邻里温情网。
66号楼在楼组长盛建三带领下,将闲置夹层改造为“共享客厅”,居民自发捐赠家具书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义诊,实现“小空间大作为”。33号楼“夕阳红楼”则通过楼组长的“暖心小本子”,十年如一日记录老人特殊需求,开展送餐、关怀等邻里互助服务。
这些楼组从解决电梯更换、大堂修缮等“关键小事”,到开展健康咨询、助老送餐等民生服务,逐步培育出“爱小家更爱大家”的共同体意识。居民们从陌生到熟悉,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目前,这一“微治理”模式正在更多楼组推广,通过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让超大型社区的治理变得更加精细、更有温度,为同类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宝山月浦成立公益孵化基地 推动“志愿服务+社区慈善”融合治理
9月5日,月浦镇公益项目孵化基地在宝山区月浦镇友间公寓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基地将重点培育为老服务、青少年关爱、便民服务、环境治理和健康帮扶五大领域的优质公益项目。
基地集培育扶持、资源对接、项目孵化于一体,通过专业能力建设课程,提升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业水平。目前已试点培育多个创新项目,包括庆安四村的环境自治志愿团队、乐业二村的全龄友好服务、月浦八村的医社协作健康服务等。
作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的重要实践,基地将健全准入与评估机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宝山区将在月浦试点基础上,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全区,助力“四个城区”建设。
月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地将通过跨界合作和经验交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具包”与“案例库”,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公益慈善氛围,推动志愿服务与社区慈善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物业治理 宜川三村实现“质价双升”焕新家园
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宜川三村通过党建引领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近日成功完成物业费调整方案,实现物业服务“质价双升”。该小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面临停车难、设施老化、环境杂乱等问题。
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下,通过每月“书记接待日”、居委干部走访“四百”等工作机制,深入群众听取诉求。党员骨干和楼组长顶着酷暑逐户走访,细致讲解物业费调整的初衷和细节,让居民理解“每分钱都花在看得见的地方”。
经过充分沟通和民主程序,小区业主大会最终通过《中山物业服务合同》,物业费从0.8元/月/平方米调整至1元/月/平方米。同时,居委会建立监督机制,将居民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物业公司,共同督促物业提升服务质量。
此次“小费用”撬动“大治理”的实践,让这个老旧小区实现了从“有居所”到“享安居”的跨越,为同类小区的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织密温情网络,社区精准关怀
江浦路街道第四家长者食堂开业 打造家门口“幸福厨房”
日前,位于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昆明路1173—1号的睦邻社区长者食堂正式开业,与江浦路街道原有的三家社区长者食堂一起,以暖胃更暖心的服务,打造居民们家门口的“幸福厨房”。
食堂菜品以少盐、少糖的本帮海派菜为主,兼顾川湘风味,每日循环供应30余种现炒菜品。早餐提供粥、面、点心,午晚餐科学搭配荤素,所有菜品采用电磁炉保温,保证秋冬季节温暖可口。针对老人食量特点,食堂还将推出半份菜服务。
开业当天,多位居民前来体验。82岁独居老人陈阿伯表示:“饭菜软硬适中,浓淡正好,还能遇到老邻居聊天。”食堂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服务,方便老人就餐。
北外滩街道打造“15分钟无障碍生活圈” 助力特殊群体社会融合
9月5日上海市慈善周期间,北外滩街道在滨芬食光·熊猫食堂开展“滨芬同行”计划,20余名“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学员在志愿者与康复师陪伴下,通过乘坐公交、参与食堂劳动等实践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中,学员们分组协作完成剥毛豆、整理蔬菜、布置餐具等任务。39岁的学员王亮(化名)作为班长,主动帮助动作慢的伙伴,鼓励不愿开口的同伴。社工与志愿者全程“只观察、少干预”,让学员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虹口同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学员们经过前期预演,已实现从“被服务”到“会服务”的转变。北外滩街道副主任廖光军指出,街道正将无障碍从“通行便利”延伸到“生活融入”,未来还将推出超市购物、公园漫步等融合活动,帮助特殊群体逐步适应公共生活,最终实现“创造生活价值”。
熊猫食堂作为15分钟生活圈的重要节点,以其开放包容的氛围成为特殊群体的“生活课堂”,展现了北外滩街道推进社会融合的创新实践。
金山石化街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金山区石化街道通过创新建立“滨海·石化社区就业服务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求职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该服务站以便民高效、功能多元、资源整合为核心优势,真正实现就业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服务站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通过深入沟通挖掘求职者优势,优化简历,精准推荐岗位,并组织技能培训。曾屡屡求职受挫的小于在服务站帮助下,成功入职心仪的文员岗位,重拾就业信心。
街道还创新服务模式,今年3月举办春季招聘会吸引70家企业提供348个岗位,录用218人;8月推出“万达夜市”招聘专场,将夜市经济与就业服务融合,20余家企业带来87个岗位,初步达成意向36人。
未来,石化街道将继续深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拓展服务载体,为求职者和企业搭建更畅通的桥梁,助力更多劳动者走稳职业之路。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发展磁场
晶耀虹桥政企服务平台启动,多家企业集中签约入驻
9月8日下午,“耀长宁·创未来”主题活动在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举办。现场,“晶耀虹桥企业服务集成审批工作区”“长宁天山与晶耀虹桥联合招商团队”两项政企协作措施落地,多家企业完成签约,成为晶耀虹桥首批办公入驻客户。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长宁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天山路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晶耀虹桥承办。
作为长宁区重点建设项目,晶耀虹桥综合体由铁狮门联合新长宁集团、三菱地所共同开发,预计今年内全面竣工。项目涵盖五栋甲级办公楼,通过空中连廊有机衔接,融合商业空间、云上花园与露天剧场等多种业态。凭借双轨交上盖的区位优势、LEED金级认证的建筑品质及“高端办公+特色商业”的多元模式,晶耀虹桥有望成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引擎。
天山路街道与晶耀虹桥现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政企联合招商团队。该团队将动态响应企业租赁与落户需求,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并实时传递政策资讯,全面提升企业入驻体验与发展信心。
缺土地,少资源,层级不高?街镇招商稳商也能形成“强磁场”
松江九里亭街道通过“三个转变”创新“无土招商”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高效化的招商引资之路。
首先是从“土地招商”转向“服务招商”。通过“服务包”制度,九里亭街道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组建“服务管家”队伍常态化走访企业,帮助解决融资、场地、政策申报等难题,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其次是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上海郊区一些街道缺乏土地、资金等资源,但地理位置佳,更能发挥背靠国际大都市的优势。九里亭街道通过展会招商方式拓展资源,每年参加进博会、FBIF食品创新展等国际展会,通过“展位即窗口”展示街道“小而美”的发展错位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在上海、生产在长三角、市场在全球”的协同布局方案。
最后是从“单点突破”转向“打造生态”。九里亭街道在楼宇里设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企业无需再为繁琐的政务手续四处奔波。繁枫新能源项目就是街道按照松江区委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积极响应区内项目流转共享机制的又一实践。针对企业自购土地建设总部的核心诉求,九里亭街道在区级统筹下快速联动兄弟街镇,一周内完成选址、环评等流程,成为区内招商引资“区级统筹、街镇联动”的典范。
办事不出园、产业有生态!这群“体验官”沉浸式“把脉”营商环境
位于虹梅街道的漕开发园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聚了区级游戏产业综合服务、街道营商服务、市场监管、园区服务等多个窗口,不仅是“政务服务+专业服务”的一站式平台,更是元宇宙街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集中展示。各位“营商环境体验官”以用户身份,深入了解政策对接、科创孵化、园区配套等服务事项,亲身体验“办事不出园区”的高效便利。
活动现场,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机制,以及今年以来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做法。围绕元宇宙街区的营商新生态,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漕河泾元宇宙街区的建设情况。漕河泾元宇宙街区以游戏产业为基、元宇宙为翼,正在打造成为优质游戏公司的集聚地、潜力文创公司的萌发地、创业人才就业的首选地和年轻人的朝圣地。
科技赋能治理,共建安全格局
科技赋能社区治理!蓝骑士“拍一拍”,化身移动安全员防隐患
万里街道与饿了么共同发起“数字未来社区建设项目”,依托“五个一”(“碰一碰”“拍一拍”“点一点”“换一换”“问一问”)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拍一拍”功能,街道先行试点,组织外卖骑手参与社区消防隐患排查,将外卖骑手化作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的“移动哨兵”,为社区火灾防控助力赋能。
“骑手每天走街串巷,能发现许多网格员日常巡查难以触及的死角。”万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做的就是搭建一个桥梁,通过数字化平台,让‘发现’与‘处置’无缝衔接。”据统计,“拍一拍”项目在万里街道试点实施以来,有效助力“两楼一平安”、平安示范楼组建设,年内火灾发生起数同比骤降55.56%。消防通道被堵塞、楼道内堆放易燃物、电动车违规充电等“老大难”问题,均得到了有效抑制。
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饿了么骑手群体的角色转型,不仅为社区安全注入了动态防线,也开创了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上海这个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启用
9月5日,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网络安全主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启用仪式在徐家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徐家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是上海首批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徐汇区委网信办与徐家汇街道共同设立,旨在打造一个扎根社区兼具科技感和互动性的网络安全科普宣传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沉浸式的网络安全体验。针对徐汇区人工智能产业聚集的区位优势,“人工智能慧企服务工作站”服务点也在此设立,以进一步在基层深入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为辖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服务。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徐家汇街道表示,将在市、区两级网信部门的指导下,聚焦重点人群和企业,结合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等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携手共筑网络安全屏障。
曹杨新村街道社区众创论坛举行,共绘量子时代社区新蓝图
为扎实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深化量子城市“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的推广实效。近日,量子时代“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众创论坛,在曹杨新村街道百禧公园开幕。市区相关负责人以及社区专家及居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量子时代“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愿景。
作为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的首批先导应用场景之一,“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自今年5月上线以来,已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现场同步解读的还有全新升级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电子地图。曹杨新村街道联同上海市测绘院,依托“美好生活·掌中宝”量子场景试点,以三维建模、画像建构与可视化技术,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地图设计每一环节,推动社区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现场,上海市测绘院代表对《量子城市视角下的社区电子地图》进行解读,帮助居民更直观把握社区资源结构与空间布局,提升家园认同感。
策划:杨金志、胡昊
统筹:潘旭、徐剑
主编:朱翃、燕晓英
写作:许超、俞快、董宇彤
内容分析:俞快、董宇彤
制作:区域新闻报道研究中心(新华网上海频道、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