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2025-09-18 13:28:05 来源:新华网

  9月17日,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联合承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协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为国铸剑 重温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峥嵘岁月

  七十年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他的归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为新中国撑起了通往星辰大海的风帆。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以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两弹一星”伟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的坚实根基。

  如今,“东风”系列导弹傲视寰宇、“鹰击”反舰导弹巡弋海疆、“巨浪”潜射导弹震慑深蓝。这些大国重器已经成长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辉煌成就背后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播下的火种。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70余幅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个单元,真实再现了钱学森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全面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他“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风范。

  展览首次展出钱学森等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打印稿,系统解读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打破学科壁垒,将系统工程思想拓展至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他提出发展“中国科协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动中国科协发挥纽带作用,系统地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和永恒骄傲。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胸怀报国之志,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振斌强调,我们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激励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先锋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仰止弥高 多维视角理解钱学森归国意义

  202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唯一获得者。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精神财富。

  

  交流恳谈会。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举办“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交流恳谈会旨在回顾钱学森光辉的一生,学习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创新的科学理念和无私的奉献品格,共同探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上,如何更好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为引领和示范,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历史重任,继续奋斗谱写科技报国新篇章。

  主旨发言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钱学森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追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勇毅胆识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并就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精神分享独到的见解。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钱学森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重要选择,更代表着那个年代无数海外学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报国之志。钱学森归国彰显了冲破封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奠定了新中国航天与国防科技事业的基石,掀起了海外爱国知识分子学成归来、科学报国的时代浪潮,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热情,为国家建设汇聚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传承创新 科学家精神赋能新时代大思政课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创新是真正的永续。1929年钱学森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这里,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二选择,从实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上海交通大学是钱学森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起点,也是他走向航空航天之路的起点。

  从美国归国后,钱学森注重为国育才,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1955年10月,他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了自己回国后的第一个学术报告。钱学森的一生,体现了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髓,深刻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一代一代交大人,始终以他为榜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基金会一直都在积极推动全国“钱学森书屋”的建设工作。作为中国航天公益三十年的亮点项目,目前全国已经建成12座钱学森书屋。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后继有人。钱学森书屋在教育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能的重要平台,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领域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广大亲少年的远大报国志向与航天梦想。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开展。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据悉,“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2月,展览期间还将上线配套主题讲座,邀请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与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围绕钱学森归国、钱学森与系统工程思想、“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宣讲。

[责任编辑: 史依灵]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