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要在创新浪潮中找准定位,探索双向成就-新华网
2025 09/22 16:40:47
来源:新华网

青年科技人才要在创新浪潮中找准定位,探索双向成就

字体:

  9月21日下午,浦江创新论坛Youth HUBS青年创新讲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海科厅举办。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青年科学家,学者,以及部分来自高校的学生汇聚一堂,共话“科技与人同行”的议题。在讲坛举办期间,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海荣,脑回跃变联合创始人、inper脑科学首席战略官梁馨方,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熊健,主宾省代表、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隋天举,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读博士邱月淇共同探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话题。

  (主办方提供)

  郑海荣在发言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部分技术进入“无人区”,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等需兼顾源头创新与成果落地,解决“创新两张皮”问题,这需转变理念并优化科技考核、人才评价等。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郑海荣表示,中青科协将依托“青科创”“青科赛”“青科普”体系,联合多地开展活动,凝聚更多力量,以青年人才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

  梁馨方以脑机接口和脑科学设备转化实践为例,谈到脑科学等前沿成果落地需要迈过三道门槛。第一道是从零到一的概念验证,这一阶段要大量试错以跨越“死亡之谷”;第二道是从一到十的市场验证,需面向较多客户开展商业化测试,验证技术商业化潜力;第三道是从十到一百的规模扩张,科学家需补齐管理短板并组建核心团队。梁馨方认为从零到一的验证难度较大,从一到一百这两个环节也需更多关注,她还以19世纪钢桥借助媒体传播建立信任为例,引出科普与媒体对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熊健聚焦航天复合材料技术转化,认为航天复合材料技术从实验室到应用,关键不仅是成果本身,更在于科研团队要“走出去”—— 既要对接总体设计部门,也要深入工厂一线了解制造与设计实际。他对高校科研人员的建议可概括为“真问题、真答案”,即到一线找到真正的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并给出能解决工程应用的方案,且相信基础扎实的青年科学家只要愿意行动就能做好。

  隋天举表示,他的研究团队锚定工业智能体方向,源于中航工业提供的实践平台。他们关注到无人机集群打击场景,针对现有物理拦截、电磁干扰等应对方式,从智能体网络安全技术切入,探索切断无人机与飞手连接并实现自主控制的方案,该方向既契合国家相关需求,也获得了中航工业集团的认可,相关技术已在重大工程落地并通过专利转化产生效益。

  邱月淇介绍了便携低场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的三个方面:适配高场成像技术、利用低场特性改进成像质量、简化硬件结构。该技术若落地,能大幅降低成本以服务基层,提升移动性助力脑卒中患者等快速诊疗。她认为推进产业化需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与医生沟通技术优先级,且依赖交叉学科团队,以完成工程化验证与产品化落地,目前团队主要聚焦技术零到一阶段突破。

  在开放议题环节,嘉宾们围绕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展挑战达成共识:当前青年面临“内卷压力大”“跨领域交流少”“国际发声难”等问题。郑海荣呼吁营造包容环境,给予青年更多资源与试错机会,鼓励其在脑科学、量子科技等领域发挥活力;梁馨方建议搭建跨学科平台,促进青年与商业、管理人才合作,围绕国计民生需求探索方向;熊健提出家国情怀的内驱力作用,鼓励青年将自身命运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提升国际交流话语权;隋天举提出以“自主牵头、容错试错”机制释放创造力;邱月淇呼吁优化多元评价体系,缓解青年同时承担科研任务和发表论文的压力。

  本次圆桌论坛通过多领域实践分享与思想碰撞,探讨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多元可能性,也为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浪潮中找准定位、突破瓶颈注入信心。嘉宾们一致认为,青年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需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个人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双向成就。(姚庚林)

【纠错】 【责任编辑: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