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为了促进知识分享、思想碰撞以及行业交流,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活动期间,特邀国内外科技、产业、经济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就不同专业的创新热点、趋势、挑战及未来展望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期邀请的嘉宾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国梁。
肖国梁长期深耕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物理与诊断技术研究,主持近 10 项国际及省部级项目,曾获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核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重要人才计划,在聚变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领域成果显著。
在全球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的背景下,肖国梁指出,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但该领域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科学层面,未来聚变堆需持续的等离子体燃烧,燃烧等离子体物理领域仍有诸多难题待攻关;工程技术层面,耐受高能中子、以及高热负荷的材料问题,以及燃料循环问题,均需突破。
肖国梁在科研中围绕关键技术难点开展多项创新工作。以聚变装置燃料添加为例,面对强磁场、高温环境下燃料难注入的问题,他团队采用独特方法,将燃料加速至数倍甚至十几倍音速,大幅提升燃料与聚变核心等离子体的接触效率,为装置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谈及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挑战,肖国梁表示,该领域研究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当前从科学研究转向工程研发阶段,面临较大资金投入压力,不过各国国家投入与市场资本正持续支撑研发加速;技术转化方面,需找到明确市场需求,目前部分聚变技术如特种电源、微波技术等已实现转化,且相关聚变技术因能适应严苛环境,技术要求更高、应用潜力大。
对于本届浦江论坛,肖国梁重点关注了多个交叉领域内容:空天领域的器件材料(与聚变领域部分需求相似)、核医学影像成像(与聚变部分成像技术原理共通),以及人工智能在聚变控制等领域的应用。肖国梁表示将把从浦江论坛中获取的新启发,运用至核聚变的进一步研究中。(视频:李沁雨、赵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