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为了促进知识分享、思想碰撞以及行业交流,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活动期间,特邀国内外科技、产业、经济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知名专家,就不同专业的创新热点、趋势、挑战及未来展望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期邀请的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一彤。
陈一彤有着十分亮眼的学术履历:201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钱学森班,2024年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学位,曾于2018-20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术访问。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市自然科学基金、华为exploreX等项目,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优博、青托等人才计划,长期担任Nature系列等国际顶尖期刊会议审稿人。
谈及核心研究“光电智能计算芯片”,陈一彤用通俗语言解释:传统电子芯片以电为计算载体,而光计算芯片以光为载体,利用光的传播过程完成计算。随着摩尔定律逐渐失效,传统芯片在满足大规模AI的算力需求上面临诸多挑战,光作为全新载体,能让算力和能效呈数量级提升。她举例,生活中的眼镜可以近似理解为非常简易的光计算,可将像成像到视网膜,而团队研发的光电芯片则比这复杂得多,通过光的振幅、相位、频率、偏振等搭载信息,完成更复杂任务,如大规模AI和端侧高速AI 计算等。
团队实现的速度与能效突破,背后攻克了多重难关,其中“光电接口”是关键瓶颈。传统光芯片与数字电子设备连接时,接口开销极大,会淹没光芯片优势。团队通过创新架构,将光电接口开销降低八个数量级,实现光芯片与电子数字世界高效连接,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奠定基础。
交叉学科背景为陈一彤的研究提供了独特优势。她先后涉猎工程力学、自动化、集成电路、光学等领域,还拥有国际顶尖医学院的访问经历:一方面,多学科知识助力芯片研发,比如将力学中有限元仿真的一些方法应用到光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为光电芯片应用提供经验,如医学院访问经历让她能更精准把握医生需求,推动所研发光电芯片ACCEL在医疗场景的实用化。
在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对接上,陈一彤认为,基础科学项目侧重理论与概念创新,企业合作项目则聚焦成熟产品的内测与应用反馈。以与华为合作为例,针对通信、监测等特定场景,研发高实时性、高可靠性的专用芯片;针对大模型加速等需求,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通用算法。通过市场反馈反向推动实验室研究,课题组作为中间媒介,高效串联起科研与产业。
作为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嘉宾,陈一彤聚焦人工智能、光集成、光通信等领域。她认为人工智能既能赋能芯片研究,也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并表示论坛为相关领域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启发。(视频:张千石、赵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