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枫林街道:“以心换心”破解旧改难题 东安二村实现100%签约
“三代人挤三十多平,做饭要举着伞防天花板掉灰,半夜上厕所还得出自家门,遇上冬天冻得直哆嗦……”回忆起过去的居住日子,上海徐汇区枫林街道东安二村居民周阿姨的眉头曾紧紧锁着。而如今,她攥着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的签约单,笑意藏不住:“总算能跟糟心事说再见了!”
近日,东安二村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传来捷报:涉及8幢楼、17个门牌号、400证居民及非居的改造项目实现100%签约。从项目启动到完成全部签约仅用一个月,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安居焦虑”,在枫林街道“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的实践中,化作了居民眼中触手可及的“新房期待”。
东安二村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实现100%签约。新华网发
69人团队把“办公室”搬到居民家门口
“旧改不是简单的拆建,是要把居民的‘烦心事’变成‘顺心事’。”项目启动之初,枫林街道便会同徐汇第二房屋征收事务所,组建起69人的工作专班,分成三个协同工作组,每组都配备街道人员、征收公司职员、居委干部和社区老书记。他们秉持“旧改靠民、旧改利民”理念,将“五早、四心、四上门”原则贯穿始终,把政策解读、方案优化的“办公室”直接搬到了居民楼里、家门口。
改造推进会。新华网发
面对小区原有90余种房型的整合难题,专班没有“拍脑袋”定方案,而是联合多部门召开数十场圆桌会,逐栋逐户倾听意见。“有的居民希望卧室能放下婴儿床,有的老人盼着阳台能晒满被子”,专班成员将这些细碎需求一一记录,同步对接设计公司反复调整。最终,40种贴合实际需求的回搬房型新鲜出炉,像周阿姨家这样厨卫在套外的174证住户,实现了“厨卫进户”的心愿,方案一公布便赢得广泛认可。
东安二村外墙。新华网发
上海徐汇区枫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这片土地上将崛起6幢住宅楼,配套两层地下车库与清晰人车流线,提供A到I类共9大类房型,再叠加过渡费、搬迁补贴及“三楼四楼优先选”等政策,居民的“安居顾虑”被彻底打消。
跨区奔波、深夜等候,把“难题”变成“感动”
“谢谢你们,之前是我想多了!”旧改二轮征询启动首日,69号独居老人赵老伯主动递上签好的协议,成为当天“首个签字人”。谁能想到,这位老人曾因担心身体扛不住搬家压力,在一轮征询时迟迟不愿表态。
为解开赵老伯的心结,居委干部和专班成员一次次上门,陪他吃饭拉家常,把复杂的政策拆成“大白话”,从一征到二征的日子里,回访从未间断。“不是生硬地讲条款,而是像儿女一样替他盘算”,这样的真诚,终于让老人放下顾虑。
基地现场签约。新华网发
在东安二村旧改项目中,这样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行动不便的张大爷长期住在松江,无法回原小区对接,专班成员清晨驱车两小时,把新房户型图铺在老人床上,逐页讲解“哪个卧室大、哪个阳台朝南”;孙先生因频繁出差错过线下沟通,眼看签约期临近,提出在虹桥机场碰面,专班当即调整计划,赶赴机场出发层休息区,用20分钟帮他梳理关键问题,助其在登机前完成签约。
“特殊情况特殊办,我们多跑几趟路,居民就能少些麻烦。”专班成员的一句话,道出了“以心换心”的真谛。
“专班+志愿者”破解沟通“最后一米”
“你担心的过渡费,每个月都会按时发,搬家还有额外补贴”“选房时三楼四楼优先,采光好的户型能先挑”,在东安二村74号楼下,退休教师白老师正帮着专班成员向居民解释政策。直到晚上10点,这位早出晚归、不愿见工作人员的居民,终于在路灯下放下了顾虑。
上门解释旧改政策工作。新华网发
在东安二村旧改中,白老师与退休干部朱老师是居民口中的“明星志愿者”。两人担任楼组长多年,说话有条理、待人热情,在居民中认可度极高。项目启动后,他们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专班则为其开展政策培训、提供简化版解读材料,让两位老人带着“专业底气”帮大家解疑释惑。
正是这样的“专班+志愿者”协作模式,破解了不少沟通“最后一米”难题。74号楼也因此成为项目第三组首个实现100%签约的楼栋,成为整个项目的“样板楼栋”。
从去年年底东安一、二村征收项目100%签约,到今年年初天钥六期项目再续“100%”荣光,如今东安二村项目的第三个“100%”落地,枫林街道“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正在上海城市更新的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枫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把“为民办实事”的初心,融入更多老旧小区改造中,让更多居民在城市发展中感受到家的温度,让“安居梦”照进更多寻常百姓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