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10月4日电(李荣 洪艳青)新近,一场跨越地域、融合多民族非遗元素的“雪域·畅响”西藏氆氇秋冬新品秀精彩上演。这是上海金山企业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在雪域高原举办氆氇时装秀的第三年,也是这一上海产业援藏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又一次亮相。
据介绍,此次展示的40套氆氇服饰,是我国边疆多地非遗创新融合的结晶,融入了云南墨江哈尼族刺绣、马树红毡,青海牦牛绒、蒙古族手工毡等多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一针一线都编织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畅想着西藏氆氇在迭代创新之路上的无限可能。
2024年10月,在上海金山区总工会的组织下,公司创始人郭秀玲与其他劳模工匠一起,首次踏上了云南墨江的土地,开展产业帮扶调研活动。承载着独特民族风情的各类非遗手工艺品,给郭秀玲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她又带领团队多次前往云南,走村进寨,寻访大山深处的民间手艺人。最终,普洱哈尼族刺绣、昭通马树红毡进入沙涓的视线,成为氆氇融合创新的新元素。
“这些手工艺非常精美,绣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产品长期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大多自产自用,生产效率低、产品实用性不足,难以融入现代生活。”技艺传承面临的断层风险,让郭秀玲萌生了与西藏氆氇融合的想法。

然而,技艺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拼接组合。由于面料、工艺、工具都存在差异,从编织理念上看,需要跨维度的升级与创新。近一年的时间里,针对氆氇面料的特性,研发人员打破原有编织技术的固性思维,研究新技法,最终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编织规则。而为了提升红毡的制作效率,沙涓还专门研发相关设备,目前已实现从手工到部分机械化生产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一条融合氆氇与云南织锦工艺的毯子,已在美国高端百货商店Neiman Marcus上架售卖,售价高达2.68万美元,彰显了氆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制造出海的独特性。
“我们的非遗融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省一市,沙涓希望把整个产业联动起来,形成一个氆氇文化的生态圈。”郭秀玲表示。除了云南地区,国家级非遗新疆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也已进入氆氇的融合版图。今年4月,企业团队远赴新疆莎车县,寻访当地手工艺人,探索非遗服饰“氆氇+”的新可能。(完)